重啟陸客來台我們準備好了嗎?
疫情三年加上疫情後一年因為兩岸關係緊張造成兩岸觀光旅遊交流一共中斷了四年,隨著大陸領導人習近平與前總統馬英九在北京會面,習近平公開喊話「熱誠邀請廣大台灣同胞多來大陸走一走,也樂見大陸民眾多去祖國寶島看一看」。隨即國台辦發言人朱鳳蓮指出,目前兩岸交流合作「在島內仍存在一些人為的阻力和障礙」,相信只要兩岸同胞共同努力排除障礙,兩岸交流合作會迎來光明前景,她表示「我們將採取積極措施推動包括旅遊在內的兩岸各領域的合作」。朱鳳蓮並指,民進黨當局至今沒有解除「禁團令」、沒有開放大陸居民赴台交流,「只有消除這些阻礙,才能為兩岸旅遊和人員往來恢復正常創造有利條件」。
隨後國民黨立法院黨團總召傅崐萁率團訪問北京,陸方具體提出福建居民赴馬祖旅遊、要求開放平潭至台中等兩岸海上客運直航恢復營運等諸多鬆綁的政策,但是我政府方面希望大陸要在不預設前提下對等開放期待,從而在我方陸委會主委邱太三在回覆立院質詢時表示,開放兩岸旅遊交流以及解除台灣組團赴大陸旅行的禁團令,將交由下一屆執政的賴清德團隊來決定,兩岸觀光前景未明。但基於兩岸都有意恢復交流前提下,兩岸旅遊交流正常化應可慢慢開展。
兩岸之間如何重啓對話以及恢復交流呢?兩岸之間沒有對話,沒有交流,到最後只能發生衝突了
疫情後大陸方面從率先開放小三通航線、開放兩岸直航航點等等皆是陸方先行開放,但是隨著大陸官方申請來台參加旅展、申請來台出席星雲法師追思會、甚至湄洲媽祖來台宗教交流團都一一被我方拒絕,乃至雖然台灣去年11月宣布三月起恢復台灣旅行社組團至大陸旅行,卻在今年2月7日宣布六月一日起再度限制組團赴大陸,一時間旅行業者群情激憤,甚至揚言要發動遊行抗議。
我方政府一直希望兩岸可以對等並同時開放,但是海基會董事長李大維也曾以「跳探戈」形容兩岸關係「英文有一句俗諺說,『兩個人在一起才能夠跳探戈舞』,當一方想要恢復對話與交流,但另一方顯然沒有意願,那就沒有辦法。」
目前顯然兩岸互信不足、且各有政治考量,因此兩岸旅遊陷入僵局。但在兩岸都希望恢復正常交流的此刻,台灣政府應先採納我觀光業者建議,互相善意的堆疊,不用追求要同時開放,方向一致的你進一步我進一步相向而行。在陸方提出開放兩岸海上客運直航這點既然兩岸空運都已經在營運,海上客運復航實在找不到不能開放的理由。另外盡速解除不合情理法、傷害台灣利益的赴陸禁團令表達善意;以及在專業人士赴台交流簽證審查上恢復疫情前回歸各部會通案管理而非現在的團團嚴審。這些都是我方可以立即回應的部分,期望未來的賴清德政府能夠盡速解決。
其次,如何維護陸客來台的旅遊品質,也應該著手準備。過去兩岸交流興盛,雖然陸客絡繹不絕造福台灣觀光產業,但一些為人詬病的低價團,使得來台陸客常自嘲「起得比雞早、跑得比馬快、睡得比賊晚、吃得比豬差」,走馬看花下亦無法體驗台灣的風土民情;一些景區的「宰客」行徑,更讓陸客有「不來台灣遺憾終身;來了台灣終身遺憾」的批評。所以在此時應該著手進行與相關業者的溝通與透過行政指導的方式規範未來陸客來台的產品
臺灣是自由經濟市場,政府無法強制規範自由商業行為,故早年強制規定陸客來台的最低收費標準形同具文虛設,但是在遊覽車司機的工時規定以及每日行駛里程數上限,可以透過遊覽車的GPS系統做科技管理,因為所有陸團行程與車輛資料是必須上傳觀光署的管考系統,以業者上傳旅遊行程內容做為基礎,應該可以初步判斷行程會不會有起得比雞早、跑得比馬快的狀況。至於旅客的吃住條件乃交由市場自由機制辦理,唯落實旅遊購物保障,杜絕購物團有貨價不實以及偽劣商品的狀況,這一點便要落實旅行業品質保障協會的旅遊購物保障機制,旅行團安排的購物點在回國後30天內是可以憑購買時的發票或收據辦理退貨,這一點是比消保法中網路購物七天內可以退貨的規定還要高規格,是台灣目前最高的退換貨標凖,相信可以避免遊客購買到貨價不實與偽劣商品的狀況,一但有購物的糾紛也可以立刻主張退貨退費,不致引起被人垢病有「宰客」行為。未來唯有公私協力共同維護好台灣的旅遊品質建立重質而非只重量、可讓陸客願一來再來的旅遊品質。
臺灣最美的風景是人,兩岸雖在政治上有所歧異,但多數民眾並未彼此仇視。然而,近年來在兩岸關係緊張下,是不斷在堆疊惡意。若台灣仍逢中必反,將赴大陸交流的人都視為「通敵賣台」、稱讚大陸者都是「舔共」;很難想像大陸民眾會認為台灣人是美麗的風景;台灣要推動陸客來台,亦將事倍功半。
作者
李奇嶽 博士
台北城市科技大學觀光系助理教授
全國商業總會觀光餐旅推動委員會副主委
社論投稿不代表本社立場
[中聞社名家專欄]
針對「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的首批協定,業於台灣時間6月1日在美國華府美國在台協會(AIT)總部簽署完成。對此,外交部政務次長李淳8日在接受媒體專訪時透露,「美國已經有專家建議」美國政府,應重新思考與台灣簽署自由貿易協定(FTA)的態度,不要把台灣「一視同仁」的當成一般的經貿夥伴來看待,而必須把台美間的FTA視為「戰略性挺台」的工具來使用云云。
坦白說,暫且不論「部分政治味較為濃厚」的李淳分享,這份協定的正式中文名稱為「駐美國台北經濟文化代表處與美國在台協會關於臺灣與美國間貿易協定」,若把雙方簽署機構的名稱遮掉,就可以看得比較清楚,中文就是「台美間貿易協定」,並無21世紀或倡議等字眼「暫時略過不說」。一個值得政次李淳繼續說清楚、講明白,並給予積極肯定與政治遊說的「真正朋友們」,不就是那些美國已經開始『有專家』在建議美國政府,應重新思考與台灣簽署FTA態度的「人」嗎?
其實,誠如李淳此番所言,若美國真要力挺台灣,就在目前全球中美激烈對抗,與緊張地緣政治競逐的詭譎氛圍下,台美互動交流的所有領域都具有敏感性,唯獨在「經貿方面」的敏感性相對最低。尤其,對於以外貿導向的海島經濟體質而言,此刻的「經濟轉型與轉骨工程」,更會是台灣未來生存發展與維護自由民主體制的「重中之重條件」。準此,對於上述那些說真話的美國友人,我國安單位實應加強互動交流才是。
胡文琦 前中國國民黨發言人
社論投稿不代表本社立場
圖片來源 / 胡文琦提供
[名家專欄]
媒體報導,為對陣「推特」擬一較高下的狀況下,日前,Meta最新社群平台「Threads」在台灣上架並引發話題。目前檯面上的3名總統參選人賴清德、柯文哲、侯友宜,以及近期動作頻仍的鴻海集團董事長郭台銘,也都跟上時尚潮流腳步開啟Threads帳號來「搶攻年輕族群」。據悉,上述4人開啟帳號的發展情勢而言,目前賴、柯、郭三人的追蹤數暫時「領先『海放』」了侯友宜云云。
據悉,面對Threads在台「嘗鮮上架」,不少年輕人均「爭相流行」的註冊社群,「而為搶攻年輕選票」,賴、柯、侯與郭等四位都加入搶食行列。4人之中,目前追蹤數第一名的是向來頗受台灣年輕族群青睞的柯文哲,獲得2.3萬名粉絲;第二名則是郭台銘,獲5837名粉絲;第三名是賴清德,獲4876名粉絲;最後一名則是支持度仍呈現落後追趕的侯友宜,獲得1591名粉絲。
坦白說,有關賴柯侯郭四位想要爭取年輕票源當然無誤也可以理解,尤其是針對「可能『首投族』」博情感的拉近做法,唯真的要嚴肅且善意提醒一下四位大大的是,台灣的投票族群又不是只有年輕人而已,相對我們這群更為務實科學,且重視長照、政策牛肉與人格操守的「大齡者們」,幫幫忙,群體的數量和票源其實並不會輸給年輕人,就在四位「都投年輕人所好」之後,請千萬不要低估我們的感覺認知與影響力啊。
作者 胡文琦 前國民黨發言人
社論投稿不代表本社立場
圖片來源 / 侯友宜臉書
[名家專欄]
針對台灣民意基金會日前(6月20日)公布最新的總統參選人民調,民進黨的賴清德副總統居冠、民眾黨的柯文哲主席次之,中國國民黨的新北市長侯友宜則「暫時」敬陪末座。對此,侯友宜堅定自信表示,比賽剛開始就放棄,那不是結束了嗎?更強調自己最後一定會贏得大選云云。
侯友宜強調,這場總統選戰才剛剛開始而已,而他的團隊「有自己的步調跟節奏」,如果比賽剛開始就說要放棄,那不是就結束了嗎?他也向支持者喊話,「自己還在衝刺努力中」,最終一定會贏下這場選戰。而外傳他的競選團隊分裂為市府派跟競辦派的不合傳言,有人要拉中間選票,也有聲音說要鞏固深藍基本盤,對此,侯友宜則表示,每一個人都很重要,「每張選票都要努力爭取」。
坦白說,侯友宜此番展現不服輸、不放棄、繼續拚的態度,這樣就對了。至於侯市長團隊出現民主多元聲音的競選策略與不同角度,本就是一個古往今來所有搞政治的人都會出現的「共同問題」,根本不足為懼也不奇怪,重點只須拿長補短、兼籌並顧即可。準此,就請侯市長繼續加油。
作者 胡文琦 前國民黨發言人
社論投稿不代表本社立場
圖 / 外交部長 吳釗燮 圖片來源 : 外交部臉書
【中聞社名家專欄】
針對外交圈也驚傳MeToo連環爆,曾任太陽花學運發言人的L女日前在臉書發文淚訴,去年九月她遭到時任波蘭駐台辦事處副處長李波(Bartosz Ryś)性侵,對此,外交部表示,「該駐台人員不具外交豁免權」;唯檢方在調查後已做出不起訴處分,外交部尊重檢方的決定。此外,台、波訂有刑事司法合作協定,若日後需要執行跨國司法作為,外交部將積極協助配合。
而當事人李波則透過推特發布繁體中文回應,指該案已經過「台北地檢署、台灣高檢署」的檢察官認定「指控不成立」。李波反控,L女要求二五○萬元台幣的和解條件,「在這樣的脈絡下,我不能排除本件是為了索取金錢而提出的指控,也可能構成對我的誹謗」。他強調,為了「家庭的和諧」,希望大家能暫時別轉傳該案。但一個嚴肅的問題是,李波事後也確曾「理直氣壯」的回應L的詢問稱,「因為那是半夜,有個喝醉的漂亮女生在我的床上,而我性慾高漲,就是這樣」云云。
換言之,暫且不論L女對李波回應再次發文澄清,並抨擊李波「說謊」不說,一個非常嚴肅的問題是,案發之後L女傳訊給當晚一同喝酒的朋友「要對方不要擔心」,乃至上述「台北地檢署、台灣高檢署」的承辦檢察官質疑L女為何不告訴家人?甚至最終起訴書還檢討受害人「未積極作為」,怎麼會是正常「國民法官的常識與經驗」呢?如同美國知名大法官霍姆斯的經典名言,「法律的生命,不在於邏輯而在於『經驗』」。當下,L女可能複雜的受害者情緒,甚至於近乎出現「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的反應,顯然也不應「被檢方給有意、無意的『完全排除』」才是。
準此,既然李波也承認做了該事,更認為自己有被設局坑陷、仙人跳的疑慮,而L女也勇敢積極的「再次發文強調李波說謊」,為了實現真正的「公平與正義」,外交部何不透過「台波刑事司法合作協定」,努力的督促李波務必回台進行司法訴訟以「還原事實與真相」,一來,對於當事兩造可以「賞罰分明」,二來,也要檢驗一下我司法單位台北地檢署、台灣高檢署是否有媚外?且陷入「外國的月亮比較圓」的窘境才是。
作者
胡文琦 前國民黨發言人
社論投稿不代表本社立場
圖 / 蔡英文臉書
突然間,筆者又想起對岸知名電影「讓子彈飛」裡的一句經典台詞,「噁心啊」。針對民進黨近期連續爆發多起性騷擾的難堪不法事件,曾任民進黨主席、「慣於文青語法」的蔡英文總統,日昨又在臉書上發文表示,這幾天,接連有受害者揭露,曾經在民進黨內遭受性騷擾事件,得知她們的受害經歷後,「她感到很不捨和痛心」。蔡英文表示,身為前任黨主席,她責無旁貸也要向受害的朋友和社會大眾表達最深的歉意云云。
說實話,如果蔡英文總統此番的作文比賽內容不是用聊天機器人、生成式AI所輸入撰寫的話,那麼,她的空話、廢話就十分令人「噁心了」。因為,檢視前五起性騷擾案發生當下的領頭黨主席,竟然有四起、高達八成是在「蔡英文主席任內」,一個這麼離譜嚴重且失格失職的黨主席,又要如何面對被性騷擾的受害者或前黨工?換言之,如果不把上述性騷的時間點臚列出來,老百姓還真會「誤判」蔡總統真的是很暖心的呢。
進言之,蔡總統現在放「馬後砲」的再講些什麼「她相信說出受害經歷的過程一定很煎熬,謝謝勇敢說出來的朋友,讓我們有機會反省錯誤,她要呼籲大家不要檢討受害者,也請不要消費受害者,做過多的政治操作,造成二度傷害」等毫無意義與營養的「討拍幹話」,還不如把「現在進行式中」或「目前仍記憶猶新」的諸多檯面人物,諸如李伯璋、王必勝等人給嚴正、最高標準處理一下,否則,還真會讓人覺得「噁心啊」。
作者 : 胡文琦 國民黨前發言人
社論投稿不代表本社立場
兩岸化冰從重啟觀光交流開始
台北城市大學觀光系助理教授李奇嶽
中華民國旅行商業同業公會全國聯合會(以下簡稱全聯會) 2023年2月28日到3月1日由理事長蕭博仁率領各地方公會理事長等一行至北京訪問,這是疫情後觀光旅遊業訪問大陸層級最高的代表團,此行訪問了大陸有關涉台單位,並探討兩岸旅遊開放的可能性和進程。在這次訪問中,全聯會代表團拜訪了觀光局駐北京的台旅會、國台辦、文化和旅遊部,以及海峽兩岸關係協會會長張志軍等。全聯會北京訪問團的過程與結論,引起了不少關注和討論。對於兩岸旅遊的重啟,本著兩岸任何一方都應該採取建設性的態度來推動交流和合作的背景下,全聯會北京訪問團的行動無疑是民間一個積極的信號,表明恢復兩岸旅遊交流合作有著很大的民意需求,也期望為雙方的解凍創造一個契機。
從這些拜訪中,可以看出各方對兩岸旅遊開放的積極態度和期待。在國台辦交流局長黃文濤的會面中,他表示國台辦完全支持推動兩岸的交流,期待觀光開放,兩岸互送遊客及台陸生,小三通及平潭遊輪的開放。在大陸疫情已經緩和並朝正常化的情況下,平潭已經準備好了,輪船也整裝待發了。希望儘快恢復兩岸人員往來正常化,並呼籲台灣方面取消對大陸人民赴台和兩岸直航的限制和禁令。文化和旅遊部也表示希望能夠恢復長期以來的兩岸交流,並建議先開放幾個重點城市。拜會海協會會長張志軍時,張會長表示大陸官方對於兩岸觀光旅遊的態度一直沒有改變,而兩岸的交流與合作對於台海和平穩定有助益。
而根據訪問團團長全聯會蕭博仁理事長表示,自2020年疫情爆發開始至今大陸方面並未限制大陸居民赴台,並於2023年二月一日先提出恢復小三通航線,隨後也提出開放16個兩岸航點,至今台灣方面沒有任何回應。另外目前台灣赴大陸的旅行團禁令也未解除。兩岸的旅遊市場這對航空與觀光業都有著重大影響,2019年以前兩岸的旅遊市場是台灣最大的航空與旅遊的客源市場,占了台灣整體市場四成,占台灣航空公司產值將近一半,也占了台灣觀光外匯收入的將近一半,是疫後產業復甦最後的一塊拼圖。從訪問團的行程和各單位的回應中,可以看出觀光旅遊業對兩岸旅遊開放的願望。不過,這些都需要臺灣政府能具體回應產業及民間需求
由於新冠疫情爆發台灣政府諸多限制,包括禁止大陸居民入境,停止了兩岸觀光交流。這些措施無疑損害了台灣的觀光業和服務業,對台灣經濟造成了巨大損失。而對於台商和台胞來說,他們的返鄉權益也受到了嚴重限制,無法順利回到家鄉和親人團聚,這是不應該被忽視的問題。因此,台灣政府應該正視這些問題,讓兩岸關係重回和平發展軌道,進一步促進台灣經濟的發展,而不是一昧的逢中必反,對於有機會化解兩岸緊張情勢的訊息已讀不回。
2023.03.03
兩岸和平護欄刻不容緩
圖 / 聯合報資料照
前年四月經濟學人稱,台海已成地表最危險的地方;不旋踵,解放軍軍演爆發危機,美國軍方高級將領紛紛預測台海戰事不遠。然而,開春以來,陸方先同意六十餘家台灣食品業者產品銷陸,接著建議擴大兩岸直航城市;台灣方面,蔡總統新年談話強調戰爭不是選項,要求對話、合作;國民黨副主席夏立言也適時訪陸,中方高規格接待。跡象顯示,兩岸關係似乎出現一波小陽春,問題是,前有地緣對抗,後有選舉操作,沒有護欄避險的兩岸,緩和能走多遠?
習近平上台以來,外交上積極作為,在印太地區影響力日增,加上疫情處理和台海升溫,使得西方國家對中國大陸的政策,從經濟交流逐漸轉為對安全與經濟競爭力威脅的關注。日本突破軍費上限規定,新版安保戰略調整二戰以來「專守防禦」條款,給予自衛隊「反擊能力」。美國皮尤研究中心民調,十九個發達國家平均近七
成民眾,對中國看法負面,擔心中國軍力擴充的比例更高,此一憂患意識,也促使這些國家不時對台海穩定,表達關切。
雖然如此,去年年底G20峇里島峰會後,西方國家卻競相與中國關係正常化。德國總理蕭茲率先訪陸,表示堅定支持貿易自由化,反對「脫鉤」,希望深化經貿合作,中國順勢批准境內外國公民得接種輝瑞疫苗,使得輝瑞成為首款獲准進入中國市場的國外新冠疫苗。澳洲總理和習近平在峇里島會面後,雙方部長級官員輪番上陣,預料中國大陸對澳洲農漁礦產即將解禁。美日不落人後,努力營造對中「低盪」!
這個狀況說明,西方國家對中國大陸在軍事安全方面或有疑慮,但這種對陣不但不是全面圍堵,反而要擴大經貿利得,此一對中的政經反差戰略,成為後疫情時期最特殊的地緣現象。
造成這種政經戰略反差的背景,便是這些國家和中國的關係設有護欄,不會因為局部僵持,導致關係崩盤。
川普上任之初,美國外交政策全國委員會呼籲,新政府支持兩岸之間建立「新暫行架構」(new modus vivendi),以維持現狀,讓台灣持續發展民主與經濟,此「暫行架構」或可將之稱為兩岸和平護欄。
首先,具有敵對關係的有關當局,應該堅定和解信念,拒絕操作民粹,譬如日前拜登的國情咨文,正逢中國大陸氣球飛越領空,但仍堅持「要競爭、不要衝突」。而支持這種基本互動規範的,便是雙方明確基本政治底線,在敏感的政治議題上,求同存異各取所需。
眾所周知,美國的「一中政策」,和中國大陸的「一中原則」異中求同。最近蔡總統和捷克新任總統通電,對方不忘重申「一中政策」未變,而捷克奉行的歐盟「一中政策」,並不同意中方宣稱台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一部分的說法,而是表示理解、尊重、認知,澳洲政策亦然。日本則在中日建交公報中,明確表達台灣已經歸還給中華民國。有了求同存異的底線,其他紛爭都屬於人民內部矛盾,不難化解。
反觀台灣,夏立言選擇在兩岸關係最困難之際,扮演執政黨本應扮演的魯仲連角色,執政黨卻鋪天蓋地將之批為「朝共」、「掉入統戰」,同樣的指控,何不轉嫁美日?
最近美德商會陸續提出報告,一致認為兩岸關係緊張,已經嚴重影響外商投資台灣的意願,台灣國安單位卻將符合西方主要國家均堅持的「一中各表」原則的「九二共識」,譏為「一中原則、謀求統一、接受一國兩制」,兩岸護欄何其困難!(作者為文化大學社科院院長)
2023.02.13 聯合報授權轉載
作者: 趙健民
文化大學社科院院長
兩岸農業合作 解決「三農」問題
農業、農村、農民「三農」問題是攸關國計民生的大事,也一直位居是大陸各項政策首位,值得兩岸共同探討、共創雙贏!特別是由於俄羅斯與烏克蘭武裝衝突,導致全球糧食供應短缺,黃豆、小麥、玉米「黃小玉」價格高漲,再加上COVID-19使得運輸成本增加及時間延長,全球農產品貿易受到衝擊,更讓人深刻了解「三農」的重要性。
在「農業」方面,從育種、生產、疾病防治、運輸、銷售、金融等,目前兩岸都在積極研發創新,推動農業永續發展,成效非常卓著。尤其是「農業智能化」已經在試營運,包括鬆土、合攏、播種、溫度等,全由智能化機器人操作,再加上使用大棚,減少氣候變化的傷害,相信很快就會大規模運用。
此外,冷凍倉儲與冷鏈物流技術進步,使得儲存時間得以延長,運送距離得以深遠,而食品加工業蓬勃發展,也大幅增加農業發展時空環境,台灣的鳳梨酥、麻糬、水果醋等;大陸的老乾媽辣椒、黃飛鴻花生、廣西的螺螄粉等等,都是雙方可以相互學習的產品。而有機農業、無毒農業、循環農業、生物科技、土壤活化等現代高科技農業也正在如火如荼發展中。
在「農村」方面,「鄉村振興」正在各省市積極展開,也看到顯著成效,各地農村風貌煥然一新,真正實踐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政策。現在有許多台灣青年投入鄉村創新活化等相關工作,2022年12月就在福建舉辦第十屆「海峽青年節」,其中「海峽鄉創大賽」就有非常多台灣年輕人投入,發揮創意、貢獻心智,未來可以大力推動,讓台灣青年融入大陸鄉村建設。
在「農民」方面,隨著「智能化」生產方式推廣運用,許多青年人也開始投入現代化農業生產,使得農業充滿生機、創意,農村充滿活力。兩岸都應該多多鼓勵與提供優惠政策,讓更多青年能投入現代農業發展行列。
總之,民以食為天,農業永遠不會沒落,兩岸可以攜手合作,優勢互補、共創現代化農業發展,共同建設美麗鄉村、輔導青年人投入農業,一起解決「三農」問題。
作者 鄧岱賢 海峽兩岸經貿文化交流協會 秘書長
2023.01.04
陳雪生立委發起金馬民意代表前往中國大陸洽商小三通復航事宜,得悉陸方「樂觀其成」,並由台商及台青年代表舉行記者會,哭求儘速回復小三通。
我方有兩位金馬立法委員、兩位縣長當選人、六位議員當選人,這十位皆是經由民意洗禮的「有票聲音」公職人員,共同體認到目前兩岸關係狀況,必須遵照蔡總統的昭告:「兩岸健康有序的交流」,以及蘇貞昌院長心心念念的指示:「必須兼顧金馬的醫療量能」。
據上,這十位重量級的金馬民意代表,大家審時度勢,商談小三通復航之道,咸認為應採「循序漸進」方式,先就「兩岸新住民及金馬居民」經由小三通渠道往返金馬兩岸。
事實上,目前適逢中國大陸防疫解封、又碰到冬季是疫毒熾盛期,再加上金馬醫療量能相對少,際此,蘇貞昌院長做為最高行政首長,肩負國家安全及人民生命重責大任,多方考量是其職責所在。
君不見,前些日,行政院派請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王必勝指揮官視察金門防疫措施,這就是對金馬小三通復航的重視,如今,又經由這十位民意代表提出「理性」的「循序漸進」方式推進小三通復航,相信蘇院長及行政院必然會順從民意,在近日做出復航決定,至少會允諾試航一段期間,務實的觀察疫情變化。
筆者有幸參與此次大陸行,看到這金馬十位民選公職人員為小三通復航,出錢出力奔向千里遠的中國大陸,尤其兩位立法委員努力不懈在國內立院殿堂上,認真的質詢小三通,這些作為雖然是職責所在,大家還是不吝予以「掌聲」,以資鼓勵,如此,民意與行政相應,小三通復航更可「指日可待」。
紀布德(林金官)2022.12.17
融解小三通的口水與心結
金馬兩島與大陸海岸有海水可融為一體,有船隻可融合暢通,而兩岸小三通,正是金馬兩島可運用船隻經過大海通往大陸海岸,將兩岸融化為一日生活圈,彰顯天經地義的一家親。 然而,今日的兩岸現況,卻將海水變成政治口水,船隻纏作政治心結,形成只見嘴噴口水,卻不見心靈契合,因此阻礙了小三通。
其實,現今兩岸是政治心結,不是人民心結,因此,只要在政治上心口如一,融化口水,解開心結,各讓一步,則海闊天空,中國大陸如同大海之所以「大」,乃因容量「大」,常言道:「海量」,可以容納各種形式船隻航行。 台灣如同船隻之所以「小」,乃因相對於大海而謂之「小」,常言道:「小心」,因此,必須盱衡金馬兩島地理等條件,對小三通自然需要瞻前顧後地小心翼翼。
君不見,台北市立動物園兩隻大貓熊「團團」和「圓圓」,早年來台波折不斷,但終成兩岸和平使者,將政治攻防化作雲煙,如今,即使台灣抗中保台升高兩岸劍拔弩張之緊張關係,卻在貓熊「團團」生命終了前夕,還是啓動讓陸方的貓熊專家協助診治,顯見兩岸因為悲憫貓熊可放下成見,然而,兩岸人道往來,豈可「人不如貓熊」?
台灣號稱「民主」,涵意「人民至上,由人民作主」,政治家常言道:「民之所欲常存於心」,既然,金馬人民期待小三通如天降甘霖,況且小三通是由我方的船隻開往中國大陸,自應率先發動溝通作業。
事實上,前些時日,馬祖地區立法委員陳雪生在總質詢時,蘇貞昌院長親口承諾,請陳雪生委員協助兩岸政府對政府溝通小三通事宜,顯見台灣方面釋出善意,據此,陳委員可分別邀請陸方廈門和福州政府與金門縣及連江縣政府商談小三通,甚至,可探詢大陸國台辦與陸委會在同為連江縣的馬祖舉行會談,以鋪陳兩岸領導人在馬祖見面。
實際上,兩岸領導人頻頻釋放出「和平」願望,尤其是習近平主席口口聲聲喊和平發展,心心念念要「融合」,想必心胸開闊如大海,宜遞出和平橄欖枝,而蔡英文總統也聲稱願意和北京尋找台海和平方法。
兩岸政府既然皆殷殷期盼和平,據此,在現狀沒有改變下,現今兩岸領導人自然可比照「新加坡」會面模式,在同為福建省連江縣的馬祖見面,而且兩馬小三通於2001年1月2日正式啓航,由時任陸委會主委蔡英文主導,習主席時任福建省省長,因此,可說是現今兩岸領導人共同的美記 憶,籲請共同指示小三通早日復航。
紀布德(林金官) 2022.11.21
解封後觀光產業的復甦與挑戰
作者 : 台北城市科技大學觀光系助理教授 李奇嶽
我國因應新冠肺炎疫情關閉國門,觀光局自2020年3月18日頒布「禁團令」,禁止旅行社組團出國與接待外國來台旅行團,至2022年10月13日開放國門實施「0+7」自主防疫,國門關閉了2年七個月。以致觀光產業成為受傷最嚴重的產業,現國門重開,但仍有每周航運上限,疫情管控政策等不定因素,無法正常營運。觀光產業在解封後如何重新出發?又將會面臨甚麼挑戰?
受疫情影響,產值嚴重衰退,產業人力大量流失,2019年台灣出國人次1700萬人次,2020年台灣出國人次230萬人次,2021年台灣出國人次僅剩36萬人次,與2019年相比只剩下2.1%。2019年外國來台旅客1180萬人次,2020年外國來台旅客137萬人次,2021年外國來台旅客14萬人次,與2019年相比只剩下1.1%。2019年我國觀光收入產值8383億,2020年我國觀光收入產值約500億,2021年收入不足百億。而疫情期間業者大力推動國內旅遊,國旅大爆發,看似觀光產業仍有一絲喘息空間,但回頭來看相關數字卻也是逐步衰退,2019年國內旅遊人次1.7億人次,2020年國內旅遊人次1.4億人次,2021年國內旅遊人次1.26億人次。與2019年相比只剩74%。2019年國內旅遊消費3927億,2020年國內旅遊消費3478億,2021年國內旅遊消費2597億。與2019年相比只剩66%。
在冰冷數字中代表著許多業者的無奈與痛苦,觀光業是牽動住宿、餐飲、交通、零售購物、育樂等等的庶民產業,企業為了生存,只能減少開支,許多員工被迫離開崗位,從勞動部通報的減班通報資料來看,觀光旅行業人數至今始終排在前面,雖然政府在疫情期間也投入了400多億經費做產業紓困與振興,但是杯水車薪,疫情期間觀光業的體質已經嚴重受創。2018年底旅行社全台家數3926家,截至2022年上半年,旅行業剩3905家,帳面上只減少21家,看似影響不大,但是高雄市旅行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吳盈良在接受媒體訪問時也表示,這兩年來旅遊業元氣大傷,至今還無法恢復,許多人為謀生只能改行,全國名義上的從業人數從四萬多人減到三萬二千人,但真正在第一線的人數約只剩一萬多人。禁團令直接導致導遊與領隊人員工作職缺歸零,旅行社國際航空票務人員也因疫情業務歸零,旅行社外國入出境作業OP行政作業人員業務歸零,大量人員流失。其他觀光產業如:旅宿業房務清潔人員、餐廳宴會服務人員、遊覽車司機等等,同樣面臨人員大量流失的困境。觀光局局長張錫聰在台越觀光交流活動中表示,觀光產業基層人力在疫情期間的流失,是目前各國在疫後發展觀光都面臨的問題,像是日本機場地勤人員也缺乏,造成赴日航班被取消,而台灣例如遊覽車司機不夠,業者最近向交通部反應,尋求解決之道,此外,像是旅館房務人員的不足,在勞動部協助下,優先協助業界媒合與培訓,並由教育部協助推動學生實習、建教合作,相關的部會都在關注,很難一下子就馬上恢復,但會持續努力。然而政府這些媒合就業、建教合作等措施遠遠不足以因應目前的缺工狀況,哪還有甚麼可以幫助產業解決問題呢?
旅宿業者多次呼籲開放外籍移工擔任房務清潔工作,而勞動部長許銘春表示辦理旅宿業職缺媒合是「供大於需」的狀態,缺工是因「薪資條件不對等」、「工作職務內容不明確」反對開放。消息一岀,旅宿業者則批評,目前房務人員至少有三成以上缺口,即使開出月薪三萬五千元還是招不到人,部長說法「不接地氣」,完全不了解業者痛苦,還說勞動部辦再多專案媒合恐也沒用,提高薪資還是沒人來,應開放移工。中華民國旅館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洪崇元也表示,旅宿業人力不可能「供過於求」,現在多數台灣人不願意做鋪床、掃廁所等房務員工作,就算辦再多場次的專案媒合服務也沒用,不願意做的人就是不願意做。對於部長的說法,洪崇元直指根本不是這兩個問題,有業者已提高薪資,還降低每日清掃房間數量,但還是沒人應徵。這是旅宿業的工作屬性問題,多數年輕人不願擔任房務清潔人員,法規規定也不能引進外籍移工,這種情形即使勞動部舉辦再多場專案媒合服務也無法解決,政府應該學習日本引進移工從事旅館業房務清潔工作。而在外語導遊人員的人力缺口,遊覽車司機人員流失問題,機場地勤服務人力不足,這些將來都會是觀光產業復甦之路的痛點,這些都是屬於高級技術人力,工作具有特殊性或有從業資格取得門檻,技術涵養高養成期長,無法快速補充人手。比台灣早開放國門的歐美日本等,之前都出現相同的問題,我們應該引以為戒,盡早準備。
2009年政府曾經實施大專畢業生至企業職場實習方案,俗稱22K方案或22K政策,雖然當時的實施成效在補助期滿留用率僅40%表現並不盡理想,但是不同的時空背景下,應該吸取當時的政策精神,針對疫情受創產業提供聘用不限定晉用身分別,針對聘用新進人員給予產業獎補助方案,讓產業敢於用人,因為現階段出入境航班依然有所限縮,市場量能僅2019年全盛時期的四分之一,問題尚未完全浮現,此時機應該快速掌握,因為人力補充的速度是跟不上市場重新開放的恢復力道。
另外,目前的市場量能僅2019年全盛時期的四分之一,而根據國際航空運輸協會(IATA)亞太區副總裁Philip Goh接受外電訪問時表示,亞太各地逐漸放寬旅遊限制,預期2022年底亞太區的航空客運量,將由8月時所預測恢復至疫情前的53%,調升到達至疫情前的73%。目前亞太區增長勢頭非常強勁,除了中國大陸之外,其他主要市場都已重新開放。根據IATA資料,亞洲的航空復甦落後於其他地區,很大程度上是由於中國內地持續關閉邊境,其國際旅客人數平均僅為疫前的2%至3%。全年客流量預測須視乎中國內地何時開放邊境,目前仍不清楚確實日期,IATA數據顯示,8月份亞太地區的國際客運量為2019年的35%,預計到2025年才能恢復到疫情前的水平。
台灣在亞洲地區也是屬於較晚開放市場的區域,這也表示觀光產業還有一段辛苦的路要慢慢前進,建議政府要持續給予產業援手,提供政策相關人力穩定政策,讓產業能度過最後一哩路,迎接春天。
兩岸差異小窺
作者 : ㄧ粟 (河南)
許許多多的人,包括兩岸跑生意、相互移民定居的,多少都會向人談起兩岸的差異的個人見解,每個人側重的點也不一樣,生意人更多是談經商環境,經濟制度,從事文化事業者,比較會強調兩岸民風文化的差異,一般移民在大陸定居後吐槽大陸政府行政的很多,在生活細節上覺得比臺灣方便的也很多,這些,是再平常不過的一些差異。
我看見的,是那些被特別強調、強化的差異,例如,2021年,在回應大陸國臺辦願意捐助疫苗的消息時,時任疫情指揮官的陳時中作了看起來完全不像官方的官方回答──「他們沒打的,我們有一點興趣,他們在打的,我們不敢用」, 疫苗有效與否,連專家都不敢斷言,只是當時做為兩千多萬心急如焚等待疫苗和其它醫療資源的民眾中的一員,對這樣的回應實在驚訝,指揮官顯然覺得不失時機的虧對岸,彰顯「我們比較高等、高級、高貴」的氣勢,比為民眾實實在在的拿到醫療資源更要緊。閩南與臺灣民風,有「輸人不輸陣」,「愛拼才會贏」的氣魄,只是不知道民生安危與「拼輸贏」孰輕孰重?用在那個當下是否合宜?再到今年確診人數爆增後的「自主防疫」應對,也多少可以說明,兩岸政府在對待民生問題的高度上,是有差異的。至少我很難想像,大陸負責抗疫的主要官員會在別人伸出援手釋放善意的時候,作出類似的回應,哪怕對方是跟中國有世仇的日本。
近期大陸爆出關於小學生教材的一則熱點新聞,內容大概是許多家長反映已經使用了很久的教材有國族認同和性別教育方式上的問題,話題上了熱搜之後一片激憤,大陸相關的法制單位也已經跟進處理,不禁讓我想到近幾年臺灣中小學教材在國族認同問題上的改動,政治力量的介入自是毋庸置疑的,然而整個過程中最讓人費解的,是曾經接受過「我是堂堂正正中國人」之教育的家長們,一片沉默,仿佛教科書怎麼寫,他們並沒有太所謂,那麼,是他們認為這不重要嗎?還是他們從來也不認同他們曾受過的相關教育?兩岸的中年世代,在捍衛原有文化價值體系的態度上,也有差異。
生活在這片土地上,有一些自己的觀察判斷,多年反中氣氛,已經使「親近中國大陸」、甚至「肯定中國大陸」都已經成了一種另類而被針對,多數老百姓自然是選擇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選舉的特性注定會使政客操作一些讓選票集中或兩極化的議題,使對一般候選人的行政或治理能力並無太多了解的選民,傾向於情感選擇,候選人在言語與行為上表現極端,以達到想要的選票結果。為此不惜破壞許多前人苦心建設的,民主體制應該具備的理性、原則、風貌,這是制度的游戲規則與人性產生的一種惡化反應,不是必然,但很難避免。
2022.07.12
辜汪會談代表李慶平談為何會有九二共識
作者 李慶平(前海基會副秘書長,時任辜汪會談代表)
1992年10月底至12月初,當時海基會及海協會最主要的任務是籌辦第一次「辜汪會談」,但海協會自1991年開始就提出一切的協議,必須在「一個中國的原則」下達成。
回溯1992年8月1日國統會第八次會議通過:「一個中國涵義」文,說明了我方的立場:「⋯我方認為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之原則,但雙方所賦予的含義有所不同,我方認為一個中國應指1912年成立之中華民國,其主權及於整個中國,但目前的治權,則僅及於台澎金馬,台灣固為中國的一部分,但大陸亦為中國的一部分⋯。」
國統會的「一個中國涵義」文,就是海基會與海協會協商時的我方立場。當時海基會沒有被授權談政治性問題,只能談事務問題,「一個中國原則」是屬政治性問題。
海協會也未提出「一個中國原則」的涵義為何?但我方已知大陸外交部對「一個中國原則」有一定的定義,即:「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中國的領土不可分割,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中國唯一合法的政府」。
我方是不可能接受大陸外交部的定義之下,所提的「一個中國的原則」。但為海峽兩岸和平往來,進行經貿、金融、文化,教育,科技,航運,航空的交往,則雙方都有需要必須解決「一個中國原則」卡住所有談判進程的問題。
經過1992年10月底香港會談,及隨之的11月3日海基會發函海協會所附新聞稿表達:「有關部門授權海基會,以口頭聲明的方式來表達一個中國的原則,但兩會間不涉及一個中國的政治涵義⋯」。
同日大陸海協會孫亞夫副秘書長電話告知海基會陳榮傑秘書長:「我會充分尊重並接受貴會的建議」。
接著同年11月16日海協會致函海基會:「我會擬作口頭表述要點函告貴會:海峽兩岸都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努力謀求國家統一,但在海峽兩岸事務性商談中,不涉及一個中國的政治含義。」
此來函並附海基會1992年10月30日所提表述方案:「在海峽兩岸共同努力謀求國家統一的過程中,雙方雖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但對於一個中國的涵義,認知各有不同,為解決民間交流日益頻繁,保障兩岸人民權益,對文書查證並加以妥善解決。」來函中海協會建議兩會約定各自同時口頭聲明。
11月17日下午4時陸委會,海基會召開兩會高層會議,筆者代表海基會參加,會後黃昆輝主委指示筆者在陸委會新聞發佈室,舉行記者會,以表達我方立埸,我當時的講話如下:「對海協會11月16日來函,以口頭聲明各自表達的方式表逹,表示歡迎,但我方認為雙方對此問題的立場,則早已各自表達過了,不需要約定同一時間發表。」
同年12月3日海基會函海協會:「我方為謀求問題之解決,爰建議以口頭各自說明,至於口頭說明之具體內容,我方已於11月3日發佈之新聞稿中明白表示,將根據國統綱領及國家統一委員會本年8月1日對『一個中國涵義』所做決議加以表達⋯」。
1992年10月底香港會談到12月3日之間,有關的新聞稿、電話紀錄、兩會來往文件及我方記者會發言的所有紀錄及文件,2000年4月被陸委會蘇起主委統稱為「九二共識」,以便政黨輪替後,民進黨能夠藉此繼續與大陸協商。 以上史實,即說明了為什麼會有「九二共識」,「九二共識」是什麼?同時何以「九二共識」達成之後,兩岸得以正式進入平順交流的和平發展期。
李孔智:展現善意,不放棄一絲兩岸春暖花開的機會
過去幾年來,台灣與中國大陸之間的關係已降到冰點,根據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公佈的民調趨勢,傾向獨立(包括「儘快獨立」及「偏向獨立」)的比例皆在2020年來到歷史新高,相對降低的則是「維持現狀再決定」及「偏向統一」。去(2021)年「儘快獨立」及「偏向獨立」略為下降,但稍降的百分比統計似乎移到「永遠維持現狀」的選項,高達27.3%,快要趕上「維持現狀再決定」28.4%,更不要說傾向統一(包括「盡快統一」及「偏向統一」)的比例,都只剩個位數。台灣學界諸多有識之士,對選後年輕世代及社會瀰漫一股「仇中情緒」的非常憂慮,可惜兩岸關係在新冠疫情不斷擴散之際,並沒有出現休戚與共、患難見真情的意境,反而因為民進黨繼續操作抗中策略,使得兩岸關係在最可能有轉機的時刻,仍然繼續深陷對抗之中。
台灣在2020年初的大選後,民進黨已進入第六年的執政,那次的選舉呈現了台灣不支持一國兩制的民意,然而在選後沒多久疫情嚴重爆發,台灣民意在政客、綠媒、名嘴、網軍的操弄下,對於中國大陸的敵意日趨上升,民進黨政府的政策更是擺明對著中國大陸下手,彷彿認定這段期間中國大陸不會武力攻台,短期內似乎也正是如此,中國大陸因新冠肺炎,疫情自然慘重,加上今年底中共第20次全國代表大會面臨換屆,台灣也有九合一的地方選舉,而美國拜登政府已修改其中國政策,採取「競爭但不衝突,合作但不依賴」的路線,當國際關係屬於合作的一面,尤其是非傳統安全議題,讓美中競爭的同時,仍保留著雙方諸多合作空間,這也使得兩岸一觸即發的戰火威脅得以短暫歇停,可是台灣並不擁有兩岸關係的主導力量,大國交好時不會想到台灣,大國交惡時不得不犧牲台灣,兩岸關係要看到春暖花開的影子,除非台灣政府能展現基本的善意。
什麼是台灣的善意?簡單說:就算做不到接受九二共識,至少要中止任何形式的台獨,特別是「柔性台獨」及「漸進台獨」,它指的就是2016年以後,始終迴避「九二共識」導致兩岸陷入僵局,一種溫和、柔軟的「去中國化」和實現「文化台獨」的漸進步驟。民進黨再次執政後,在社會、文化和教育領域全面進行去中國化改造,這些看似不觸及「法理台獨」的向前試探,都在不斷破壞兩岸之間的互信,增加兩岸關係改善的難度,讓兩岸越走越遠。 善意才有對話的可能,對話才能期望「後疫情時期」的兩岸關係,即便只有機會,仍不放棄!
2022.05.31
國人對美國沒將台灣納入iPEF的第一輪名單,表示婉惜之意。其實何婉惜之有?別忘了,印太之下仍有一帶一陸。東協國家沒必要為了讓台成初始會員,而得罪中國。如果美國可以體會台灣的委曲,而在經貿上讓利,就已是最大的勝利。 台灣雖重要,但和其他的創始國比, 頂多是剛剛好而已,沒必要無限放大。
美國戰略就是-美國是永遠的老大,尤其美國期中選舉將到,讓美國選民-be proud of American. 最快方式便是印太戰略的成局,並讓拜登趕快有個亞洲行,和日本建立末來的新太空站,韓國財閥做出對美的「大投資」,那和新加坡呢?應該是 「節淨能源」的動作,菲律賓呢?新的政權上手,或許「數位貿易,智慧城市」是個選項,其他就是在軔性供應鏈上,裝裝樣子的封殺中國。
假設題,如果台灣加入 IPEF, 拜登真的訪問台灣,那台灣要端出什麼禮物呢?軍事能力不如日本,又沒大財閥的投資氣魄, 乾淨能源的執行力也遠不如新加坡,還真想不出台灣有什麼比較突出「非台不可」。 倒不如,台灣就好好的把基本功練好,誠實面對大國博奕下的「為難處境」吧。基本功就是讓全世界的人,承認台灣真實存在,台灣對世界有美好貢獻,不需要有過多期待且不實的幻想。
那什麼是大國博奕下的為難處境呢?聯合國是在二戰之後由美國成立的,所有的劇本就是今天的IPEF一般,套句周行一教授的話-國際貨幣基金、世界銀行等的目的是給世界各國互動的規則,由於各國的文化、政體、宗教、文明發展程度迥異,國家利益南轅北轍,穩定性靠的不是各國心悅誠服的奉行,而是美國的強力介入。 」
對於美國這星期來的動作,季辛吉視訊參加春季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做出評 論。他呼籲,華府和北京必須設法避免將台灣置於美中緊張關係的中心,全球最大的兩個經濟體應避免直接對抗以符合全球和平利益,台灣不能成為美中雙邊談判與緊張關係的核心,且兩國應避免直接衝突。 美國太善長玩戰略模糊的把戲了,真使人嫌厭。
這次台灣闖WHA觀察人席次又失敗的事例來看,令人動容是-立陶宛力挺台灣,不驚訝的是美國的不動聲色,這也是戰略模糊的一部份。在印太經濟框架強推美式的「一帶一路」,就要在某部份對中軟一點,軟中還要有利於美國,不能吃一點虧。如放開對中關稅,如不放台灣進IPEF, 如取消賣一些關鍵武器,如WHA不挺台灣。
台灣不能老是被人當「卒子」下,當我們想想何謂台灣的中心思想時,把戰略高度拉提吧。就是世界公民,政府應該好好設計,台灣成為「肯負世界之責、有承世界之當、盡世界之義務」的世界公民或許是下一任總統該有的高度,不是嗎?
2022.05.28
真誠期待「兩岸中國人世代」的美好到來 近期,就在輿論關注「今日烏克蘭、是否明日台灣」沸沸揚揚之際,且引發全球通膨日益嚴重,糧食短缺危機已然顯現俄烏之戰的和平曙光似乎遙遙無期之後,日前,台灣民意調查基金會公布了一份最新民調,據悉內容有52.8%民眾希望台灣獨立,僅僅11%的民眾認同兩岸統一,另則有22.4%民眾期盼維持現狀云云。
對此,基金會的董事長游盈隆分析,「未來獨立才是台灣社會主流民意」,藍、綠政府長期所宣傳的「台灣人民希望永遠維持現狀」並非事實,藍綠誤導國際視聽久矣。坦白說,暫且不論長期以來各家所做的「民調趨勢與走向」,均呈現「維持現狀」仍是主流意見不說,此番游盈隆的民調,卻徑自認定有高達52.8%民眾認同台獨。
坦白說,這一方面固然是俗稱的「機構效應」不說,二來當然更是因為游盈隆的「自我感覺良好」與「為賦新詞強說『獨』」有關,而根本不值一晒。簡單來說,就以另一獨立自主運作的《天下》雜誌於今年1月份所做的民調為例,當時選擇「維持現狀」仍然居最多數(45.7%),雖然確是調查所進行「20年來的最低位」,比2006年高峰時的63.6%減少了近18個百分點,而選擇「台灣獨立,但與大陸維持和平關係」比例則是31.8%,20年來也確實幾乎翻了1倍,唯只仍拉近與「維持現狀」的距離,要離「所謂超越」的主流民意,其實仍有一段不小的距離「可以琢磨其中堂奧」。
然而,正因為國際政治經濟軍事與國內政治情勢的詭譎多變,我們或可將其「暫時」定義為「大氣候下的『局部小亂流』」,唯此番台灣民意調查基金會所做的「技術性民調」,仍然值得兩岸同屬中華民族、中國人的藍綠紅政黨好好省思,什麼才是真正的「以民為本」與「本固邦寧」?並以民眾所關心的民生福祉為優先的「善治政黨」所該為?
進言之,對綠營的民進黨而言,一來,雖貪腐但確是「根正苗綠」的前總統陳水扁都早已說出,「台獨做不到、就是做不到」與「不能自欺欺人」之後,二則「只會『想想』」的蔡英文就職以來,也一直以《中華民國憲法》與《兩岸人關係條例》作為政策圭臬,三則,民進黨目前亦是在凍結「台獨黨綱」的務實理性下,民進黨政府確應深思其一向「損人不利己」的「囈語仇中」與「聯美抗中」的非理性政策。
二來,對悲情「從大陸被趕到台灣」的中國國民黨而言,作為一個「事實勝於雄辯」,於1912年由國父孫中山先生所創建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中華民國」的基礎上,原本理應是執政強項的「兩岸政策」,在民進黨刻意民粹操弄與溫水煮青蛙式的教育認知作戰下,竟「向下沈淪」至需與民進黨「拿香跟拜」的難堪窘境,中國國民黨自是應深思何謂「思想、信仰、力量」的關鍵鏈結,而不應有「偏安心態」的馬前總統所謂「不統、不獨、不武」、原地踏步的「不進則退」思維,對於完成中華民國憲法的兩岸統一任務,乃至是完成「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中國國民黨自是應該在「與時俱進」的思想作戰上,更清楚勇敢的闡述國父孫中山先生所企盼「三民主義世界」的真正實踐。
其三,我們當然肯定對岸「中國共產黨」此番令人眼睛為之一亮、甚至是「與有榮焉『兩岸同胞』」的「執政績效」,唯站在完成兩岸中國人「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的歷史關鍵機遇期,中國共產黨唯有以易地而處的「同理心」,與「大事小以仁」的實際作為,充分理解並尊重「中華民國」的事實存在,與「台灣人民想要當家作主」的發展意義,這樣方能實現兩岸真正「心靈契合」的政治工程,而不是發生每每讓中共層峰無奈或是洩了氣地認為相關「惠台政策」無用,甚至還誤判台灣人民多數都像是台灣民意基金會此次所做的民調一樣,是一沒有飲水思源且互利互惠互容理念的「叢爾刁民小島」。
準此,筆者真心建議,站在更宏觀視野「中國人世代」的良好到來,且認知「規定是死的、人是活的」的國家戰略來說,兩岸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與中華民國」,都應思考放棄「人為因素執念」與「意識形態操弄」的無意義枷鎖,共同思考一個全新國號、國旗與國歌等的「有機永續創意」,只有在和平、包容、發展才是「硬道理」的堅持下,國父孫中山先生所期待「四萬萬同胞」的「天下為公」世界,才有可能賡續努力實現。
其實,筆者更相信的是,果若孫先生在世,必會對這些本質對人民福祉根本沒有任何意義的「象徵與符號」嗤之以鼻甚至訕笑搖頭,因為,真正的領導人就應以「蒼生為念」,才會是真英雄與令人敬重的政治家啊。
2022.04.29
不平等社會沒人幸福 富人不滿足、普通人感覺被拋棄
【文‧黃嬿】
幸福取決於許多因素,包括經濟安全、對社會支持的看法、個人自由的感覺,但人類是社會性動物,幸福感時常來自比較,因此貧富差距對幸福感的影響,現在愈來愈明顯。過去研究人員一直認為不平等與生活滿意度無關,但研究人員 40 年內研究 78 國發現,不平等加劇的社會中,沒人會覺得滿意,富人關注比自己更有錢的人,而收入中等或以下更會感覺被拋在後頭。
高收入國家貧富差距過去 30 年不斷擴大,發展中國家和新興經濟體整體經濟成長率高於發達國家,但並沒有轉化成所有人生活水準提高。專家解釋,貧富差距主要來自全球化和技術創新結果,一些人巨大財富增長,但另一些人幾乎沒有變化。再來全球每次危機都會擴大收入不平等,從 2008 金融危機到這次新冠疫情。
英國萊斯特大學 (University of Leicester) 檢查生活滿意度調查數據,以 1 到 10 評比生活滿意度,並比較 1981~2020 年基尼數字。發現 1981 年當英國陷入經濟衰退時,生活滿意度為 7.7。1980 年代經濟繁榮期間不平等加劇,幸福指數到 1999 年下降到 7.4。隨著減少不平等的措施開始生效,幸福感慢慢恢復,到 2018 年,生活滿意度達 7.8。
近幾十年來,大多數富裕國家不平等程度增加,其他國家也發現高不平等與低生活滿意度的關係。研究發現,任何從不平等程度最低四分之一上升到最高四分之一的國家,10 分制生活滿意度都會下降約 0.4。
如印度不平等加劇,生活滿意度從 1990 年 6.7 下降到 2006 年 5.8。雖然印度經濟長期繁榮,但 2012 年滿意度仍低於 1990 年。美國和澳洲的生活滿意度也都顯著下降,俄羅斯攻打烏克蘭前,不平等程度下降的國家通常更幸福,如波蘭、秘魯、墨西哥和烏克蘭。
即使高收入者也不幸福,一名專門客戶是超級富豪的心理治療師表示,超級富豪經常有信任問題、缺乏目標感,並心理常存羞恥、內疚和恐懼。他們也在追逐更富有的迷途永不滿足,一般收入者也會感覺更落後,感覺被排斥和沮喪。
今年《世界幸福報告》衡量全球 146 國 2019~2021 年平均幸福分數,數據也反映疫情期間各國人民心裡情況,北歐國家幸福指數最高,前十名為芬蘭、丹麥、冰島、瑞士、荷蘭、盧森堡、瑞典、挪威、以色列、紐西蘭。台灣排名第 26,是亞洲幸福感最高的國家。
Rich countries that let inequality run rampant make citizens unhappy, study finds
Happiness, benevolence, and trust during COVID-19 and beyond
I’m a therapist to the super-rich: they are as miserable as Succession makes out
【本文章由科技新報授權提供,更多精彩內容請詳科技新報官網】
疫情爆發旅遊退訂 旅宿業者憂去年疫情衝擊再現
全台疫情大爆發,台東縣昨天又新增5例確診個案,全縣累計52例,疫情越來越嚴峻,連帶也影響民眾出遊意願,台東旅宿業者直言,這幾天「電話很冷」,幾乎都沒有人訂房,綠島業者直言,受這一波疫情影響,不少旅行團紛紛退訂。
綠島凱薪飯店經理王益薪說,雖然綠島民眾疫苗接種率很高,旅宿業者也很自律清消,但受到全台疫情爆發影響,大家都不敢出門旅遊,這幾天每天都接到退房電話,目前訂房率只剩下5成,其中以旅行團最多。
台東縣旅館公會理事長李數奼說,全台這波疫情確實有影響到,另台東近日疫情也持續升溫,真的擔心去年4月疫情爆發後,衝擊觀光產業狀況再現,目前只能做好防疫,旅客也能配合遵守。
「訂房電話冷了!」台東縣觀光協會理事長潘貴蘭說,今年初至今飯店訂房率幾乎每天都可達8成, 但自從本周國內疫情確診人數暴增後,訂房的人越來越少,目前訂房率只有5成左右,但多數也沒有接到退訂,應該都在觀望疫情後續,是否影響51勞動節的旅遊,這周是關鍵。
轉載自聯合報 / 記者 尤聰光 、 卜敏正 /台東即時報導
撐不住了!觀光凍2年,盼政府快解封! S.O.S.!請陳部長高抬貴手,我們要活下去! 觀光產業撐不住了!新冠病毒COVID-19肆虐二年造成觀光大海嘯,觀光產業受傷慘重,今日,台灣觀光協會聯合總會對疫情指揮官陳時中部長大喊SOS!解封救觀光!拯救200多萬觀光從業人員的的工作權與生存權。 台灣觀光協會聯合總會理事長余紫菱說,觀光產業因疫情熬了二年,旅館、遊覽車、旅行業者倒的倒、收的收,其它的全都在苦撐,前年指揮官陳部長說只要疫苗施打率超過8成應就能解封,從買疫苗等疫苗到搶疫苗,從施打第 1 劑到第2劑、第3劑,台中市在2月第2劑施打率已破8成,但為何我們一直等不到解封? 她以衛福部的資料指出,二年來全台確診人數 21,905人;確診率 7人/ 1萬人,累計死亡人數854人,確診死亡率3.89%,這個數字遠低於去年(110年)因肺炎及流感死亡人數 21,536人,一樣是屬於法定傳染病,但卻不因此而封鎖國境,卻因二年來死亡854人,整個斷送觀光產業命脈,犧牲人民的生活。 新冠病毒流感化、與病毒共存是現在許多醫界的呼籲,各國防疫禁令已大幅鬆綁,我們現在反而一再緊縮,目前與台灣往來密切之國家,已有12國免隔離,在17個國家中台灣是倒數第三,只贏過澳門及中國,國門緊閉之外,現在對於國旅又出重手,今(4/15)宣布,4月22日起,沒有接種第三劑疫苗者,不能參加團體旅遊、遶境進香、健身房等群聚活動,指揮中心突然宣布,事先沒跟業者協調,連交通部觀光局也不知道,好不容易恢復的國旅團又要面臨取消,損失的機票費用和飯店訂金,是否應該由指揮中心吸收?原來該有的收入是否由指揮中心填補?政府政策無視民間疾苦,朝令夕改,互相矛盾,莫衷一是,真是夠了!每天看到陳部長在電視上報確診數字,媒體每天不停報導,報到全民得了恐慌焦慮症!我們忍了二年多,配合了二年多,卻換來這樣悲慘的結果,生活無以為繼,我們實在忍不下去了!請問蔡總統、請問陳部長用封鎖經濟換來民生苦果,政府還能說“防疫成功”嗎?
威迷必讀!邱德夫最新力作《美國威士忌全書》問世
雖坦言「美國威士忌威在台灣市場有限」,擁有蘇格蘭雙耳小酒杯執持者(Keeper of the Quaich)榮譽的專業威士忌作家邱德夫,依舊毅然投入長達2年的時間,悉心完成這本厚達470頁、超過22萬字的巨著——《美國威士忌全書》。
這不但是邱德夫繼2018年出版堪稱威士忌技術大全的《威士忌學》、2020年出版帶領讀者展開「飲酒作樂的思辨之旅」的《酒徒之書》,並於同年大幅增修、重新出版《新版威士忌學》之後的最新力作,也是華文世界第一本以中文寫作的美國威士忌專書。
近年美國威士忌聲勢漸漲,不僅連續4年被《威士忌聖經》評選為年度最佳酒款,全球銷售量及銷售金額更每年呈2位數成長圖,逐漸形成一股後起之勢。面對這波即將掀起的美威狂潮,台灣市場上竟然找不到一本中文美威書?為了解決這個核心問題,品飲、研究威士忌十多年的邱德夫決心投入書寫,再再證明了他對威士忌執著、狂熱的信仰與信念。
《美國威士忌全書》由「酒瓶裡的美國史」、「搞懂美威的規範」、「製作解密」以及「酒廠巡禮」四大部分組成。邱德夫在「酒瓶裡的美國史」中,帶領讀者穿越到250年前的北美大陸,從殖民拓荒時期開始,詳細耙梳美國建國立國的歷史事件與威士忌之間纏夾揪葛的關係,包括華盛頓總統的蒸餾事業、「波本」名稱的由來、南北戰爭的影響、禁酒令後的重新洗牌、1970年代的大蕭條以及二十一世紀後的大爆發等。跟隨著邱德夫的文字,讀者將驚奇的發現,原來美國威士忌的發展史,幾乎等同於美國歷史。
第二篇「搞懂美威的規範」中,邱德夫詳盡解釋超級繁雜的美威聯邦法規,除了讓讀者能瞭解為什麼美威法規如此細如牛毛之外,進而能讀懂酒標上種種言外之意。
至於曾經著力最深的「製作解密」部分,邱德夫不再重複《威士忌學》中艱澀的解說,主要著墨在美國威士忌較為特殊的製法,例如穀物配方、外源酵素、酸醪、蒸餾時的加倍器與重擊器、全新燒烤橡木桶和熟陳倉庫等。
最後的「酒廠巡禮」篇章,則詳細紀錄了11間美國酒廠的歷史與製程,邱德夫自信地認為:「書中記載的數據都已經多方查證,甚至由酒廠的蒸餾大師親自回覆,讀者閱讀時大可放心。」因此讀畢此書,不僅得以瞭解美國威士忌的歷史發展,以及與蘇格蘭威士忌製作上的差異,更對美威的酒廠、品牌有全面性的認識。
轉載自:2022-04-11 18:31 聯合報 / 記者 高婉珮 /即時報導
媒觀:閱聽人應作媒體主人,發揮他律監督力量 ~匯流新聞網
內湖隨機殺童案震驚各界,媒體表現也受到檢視,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日前舉辦2016年媒觀講堂2講「從隨機殺人案談-新聞亂象及解決之道」,邀請劉蕙苓、陳依玫、何吉森以及賴素盈等產、官、學界及家長團體代表共同對談,與聽眾面對面,探討新聞媒體在民主社會應扮演的角色,以及如何監督媒體表現。
與談人認為,閱聽人應發揮他律力量監督媒體,並強調不能忽視網路媒體的影響。閱聽人應作媒體的主人,發揮他律監督力量,並強化台灣的公共媒體,才能發揮正向力量。
台灣親子共學教育促進會理事賴素盈從閱聽人角度出發,媒體角色應該是「追求真實、促成對話」,然而從近幾年的隨機殺人事件,媒體不間斷的重複報導細節,引起大眾恐慌及不安。她提出教育才是根本解方,記者應該要以同理心及尊重為原則來產製新聞內容。
台北藝術大學藝術行政及管理研究所副教授,同時也是資深媒體人劉蕙苓提出三點觀察,一是主流媒體針對此類重大案件,標題嗜血,內容過多細節描述,都容易引起社會恐慌。其次,網路即時新聞重視點閱率和時效性,時常疏於查證或是讓不具有新聞價值的報導被傳遞擴散,而主流媒體也跟進報導。
最後,部分第一線採訪記者投射過多個人情緒,成為參與者而非客觀的採訪者,激起更多社會的激憤情緒,因此無法有更進一步的社會對話,公共議題也容易引發非理性的討論。幸而本次小燈泡媽媽冷靜呼籲,讓媒體報導有相當節制,例如壹電視及新聞時報工會都提出聲明呼籲,發揮自律效果。
劉蕙苓認為,網路時代及數位匯流之後,資訊和新聞的界線越來越模糊,未來應如何讓新聞價值被突顯?並發展不同的治理原則,讓媒體產業更健全,也是未來可以思考的重點。
匯流新聞網 王天淼
當台灣旅遊只分為補助季與非補助季
旅遊有淡旺季之分,淡旺季取決於假期因素,市場有一定的自由機制,在供需法則下自然運營,除了國旅基本盤,加上外國遊客的市場,市場榮枯自有循環。 各國政府在遇到天災人禍或不可抗力的因素,常使用獎勵補助的方式來刺激市場,許多先例可循。冰島金融危機政府破產,當時冰島政府立刻推出冰島航空紐約飛首都雷克雅未克一百元美金機票,吸引大批美國遊客入境觀光,日本北海道大地震,日本推出史上最威80億日幣北海道旅遊方案,一時間大量日本遊客湧入北海道,對外國旅行社也提供配額專案補助,當時台灣旅行社拿到的補助名額專案團一上架當場秒殺。這些都有一個特點,救急。
旅遊業是最脆弱的行業,每每一個天災疫情或動亂,遊客會瞬間消失,轉向其他地區,補助方案是刺激休閒動機的外在因素,但是現在的政策在補助旅遊上已顯浮濫,回顧2018年,從花蓮地震補助,到南灣計畫,暖冬遊,暖冬遊2.0擴大版,桃竹加碼版,幾乎補助案從年頭補助到年尾再到年頭,隨之而來的是特色小鎮旅遊補助,蔡政府甚至提出淡季常態補助。當補助變成常態,真有嚇死寶寶了的感覺,隨之而來的政府大撒幣批評也來了。 暖冬遊補助即將於1月退場,潮水退去2月份春假後很多的業者開始擔憂,面對住房率下降收入銳減,希望在加碼補助,這樣真的好嗎?
經濟大環境的不佳,一例一休年金改革後國民消費意願的降低,使得國旅內需基本盤支撐力不足,外國旅客成長緩慢加上入境後多留在台北附近停留,觀光業的營運自然表現不佳。 這些是根本問題,也要從根本解決。
台灣的觀光缺乏國家級的戰略政策,唯有將觀光業比照科技業扶持,比照日本訂定觀光立國政策,投入資源讓觀光產業升級,並將觀光局位階提升,提供更多的人力與預算面向全世界爭取客源,開放天空讓航班能便利申請航線航權,開放港口爭取國際郵輪泊岸。這些都是長期的基礎工程,或許不能像補助案短時間看到人氣,但是體質一定會變強壯。補助是鴉片,吃久了旅客會期待,業者也會期待,吃的時候精神奕奕,上了癮斷了藥,都是痛苦,慎之。
2019.01
祭大學法公
嗚呼哀哉!大學法公之生於世,七十有年。先有文忠,後有茂昆;卡管有成,拔管有功;英子有所恃而不恐,小人有所畏而為之。台大大川喬嶽,不見其運動,而功利之及於物者,蓋不可以數計而周知。今大學法公之沒也,赤子無所仰芘;朝廷無所稽疑;非綠色即異端,而爺們至於用夷;君子以為無為為善,而小人沛然自以為得時,台大深淵大澤,龍亡而虎逝,則變怪雜出,舞鰌鱓而號狐狸。
昔綠先君懷民主於世,非法治則莫能致;今不肖無狀,強行出入,受教於門下者,升官於茲。聞大學法公之喪,當匍匐往弔,傅鐘黃巾,念古人以忸怩。願緘詞千里,以寓一哀而已矣!蓋上以為天下慟,而下以哭其私。
嗚呼哀哉!尚嚮!
本文源自 蘇軾(祭歐陽文忠公文)
2019.01
從史上最大旅行團逃脫看觀光發展與管理
2018年12月25日觀光局收到了一份盛大的聖誕節禮物,越南旅行團153人透過觀宏專案申請入台後,152人逃脫,僅剩領隊一人。也讓大家開始討論所謂觀光新南向政策,針對東南亞各國採取大開放政策是不是出現問題,有沒有甚麼漏洞呢?
什麼是觀宏專案呢? 自馬政府時代2015年11月1日起實施,試辦至2019年12月31日止,適用於印度、印尼、越南、緬甸、柬埔寨及寮國等6國人民,透過參加交通部觀光局指定的當地國旅行社團體旅遊或企業贊助之獎勵旅遊團(5人以上)申請電子簽證來台,原則發給單次入境、停留期限最長14天之停留簽證團進團出,團員依照旅行團隨團抵、離境,凡脫團自行來台者將被拒絕入境。
觀宏簽證手續簡單,旅客不必附財力證明,先前只有零星脫逃,實施3年約150人,但是此次152人集體脫逃是目前台灣觀光史上最大的脫逃案件。
民進黨政府執政後對於觀宏專案的國外合作組團社資格審查放寬,簽證審查期縮短,提高南向國家包機來台獎勵金額,確實這二年有許多東南亞旅客入進台灣旅行,也補充了一些陸客市場消退的產值。逐步放寬的簽證制度帶來了快速成長的人數,也伴隨著觀光管理的問題。
台灣的觀光要發展,要讓各國旅客方便來台觀光簽證制度一定要放寬,包含大陸來台的簽證也應該更寬鬆,這樣是有助觀光的發展的。日本與韓國對東南亞國家與大陸旅客的簽證制度也是走放寬的路線,入境日韓的東南亞旅客與大陸旅客也成長快速,所以開放免簽或放寬觀宏專案簽證方向是正確的。但是隨著快速開放與上升的旅客數字,一定會有負面的衝擊,例如非法滯留、非法打工、假觀光真賣淫也是時常登上社會新聞版面。這些就是屬於觀光管理的問題了。
旅行社是沒有能力管理的受害者,陸客來台簽證與觀宏專案簽證,其中台灣的地接旅行社,為了接團都要簽下保證責任,如果發生行方不明脫逃事件,大陸旅客脫逃一人旅行社罰款是10萬元,如果這團152人是大陸客,該旅行社處罰1520萬,我想應該關門大吉了,而觀宏專案的規定是要負擔遣返費用,152人得單程機票也要5000元至8000元,也是上百萬的費用,對於旅行社而言實在是不公平條款,簽證核發旅行社是無能為力也不應負責的,這點實在有修正必要。也充分體現出政府不敢承擔管理責任,將旅遊業拉墊背的心態。
這個案件是典型的人蛇集團有系統的計畫,日本韓國也都有發生過,甚至早年台灣人赴美也發生過,不應因噎廢食而走回簽證緊縮的路線,但是加強外籍旅客的管理與取締卻是刻不容緩的,情治系統對於國際人蛇集團的掌控,外事警察與移民署專勤大隊的人力物力都不足,若台灣要走向超級觀光大國的行列,現行的外事管理必須投入更多資源,對於逃脫旅客與查獲人蛇集團的罰則與的可以考慮提高,而非加諸在旅行業者身上。發展經濟是當務之急,加強管理是政府之責,兩件事應該分開來找一個平衡。
2019.01
大陸限縮陸客來台對台灣觀光產業之衝擊
兩岸觀光交流活動在2008年開放大三通來台至2019年7月31日,中國大陸文旅部正式發布自2019年8月1日起,47個大陸旅客赴台遊自由行城市停止核發簽證,歷經11年發展的兩岸觀光活動倒退到原點。
據交通部觀光局統計,今年上半年一至六月陸客來台人數達167萬人次,七月大陸旅客赴台旅遊自由行與旅行團旅客每天平均為自由行6000多人,旅行團6000多人,每日入台人數大約12000~13000人,比起2018年大約成長3成。但是緊縮政策發酵後到了今年(2019年)9月,每天大陸旅客來台人數大約每天2000人,預計到2019年底因緊縮政策而減少的大陸旅客入台自由行與旅行團總人數估計達到100萬人次。產業經濟損失高達百億以上。由今年九月份根據網路訂房平台的統計單台北市訂房量下滑三成,到十月後下滑超過五成,得知此次旅宿業受到巨大影響,而其中又以台北市、花蓮、嘉義都是此波緊縮政策下的重災區之一。
中國大陸對緊縮陸客來台觀光的聲明寫的很直白,「鑒於當前兩岸關係」,熟悉兩岸事務者的解讀,中方聲明稿件字數愈少表示立場越強硬,大陸當局對兩岸關係這幾年的惡化,採取了激烈的手段,當然也造成了台灣觀光產業的衝擊。在政治面上兩岸關係不佳卻也讓台灣的觀光產業便成了祭品。 觀光產業整體產值一年約8000億,涵蓋餐飲、住宿、交通、娛樂、零售購物等面向,從業人口超過百萬,這種傷害猶如一個人遭遇大範圍擦傷,很痛,看起來很恐怖,但對台灣總體經濟不是致命傷害。可是,兩岸關係的緊張將嚴重阻礙台灣經貿的區域整合,甚至造成整體經濟上的停滯或倒退,這就像一個人內出血,雖然看不見也不會痛,但嚴重時有可能造成死亡,這點就很恐怖了。所以,改善兩岸關係,不只對台灣觀光產業好,台灣的百行百業都會因此受益。
而台灣政府又是如何因應這一波的衝擊呢?在大陸宣布禁縮政策的第二天交通部立刻宣布九月一日起,進行史上最大秋冬國民旅遊補助案,投入經費至今已超過50億台幣,這樣的救急措施或許在年底前能為旅宿業提升業績,起到救急的效果,但是過了補助期後,是否能夠順利將境外旅客的缺口補上,也是考驗著執政黨的施政能力。 旅遊有淡旺季之分,淡旺季取決於假期因素,市場有一定的自由機制,在供需法則下自然運營,除了國旅基本盤,加上外國遊客的市場,市場榮枯自有循環。
各國政府在遇到天災人禍或不可抗力的因素,常使用獎勵補助的方式來刺激市場,許多先例可循。冰島金融危機政府破產,當時冰島政府立刻推出冰島航空紐約飛首都雷克雅未克原價約七百美金的機票,由冰島政府專案補貼,每張機票僅需一百美金,一推出立刻吸引大批美國遊客入境冰島觀光,日本北海道大地震,日本推出史上最威80億日幣北海道旅遊方案,60億日幣補助日本國內旅客,20億日幣作為日本海外市場行銷費用,一時間大量日本遊客湧入北海道,而對外國旅行社也提供配額專案補助,當時台灣旅行社拿到的補助名額專案團一上架當場秒殺。這些都有一個特點,救急。
旅遊業是最脆弱的行業,每每一個天災疫情或動亂,遊客會瞬間消失,轉向其他地區,補助方案是刺激休閒動機的外在因素,但是現在的政策在補助旅遊上已顯浮濫,回顧自2018年起,從花蓮地震補助,到南灣計畫,暖冬遊,暖冬遊2.0擴大版,桃竹加碼版,幾乎補助案從年頭補助到年尾再到2019年頭春遊補助,蔡政府甚至於今年(2019年)上半年就提出針對觀光業淡季要常態補助,所以當中國大陸提出限縮大旅旅客來台旅遊政策後,交通部隔天就提出此次的秋冬旅遊補助案來因應,不是政府應變快,是本來就要實施的方案提早實施罷了。所以當旅遊補助變成常態補助,救急方案變成長期方案,真有嚇死寶寶了的感覺,隨之而來的政府大撒幣批評也來了。
這次秋冬遊補助即將於12月退場,潮水退去1月份遇到年假前很多的業者開始擔憂,因為國人在農曆年前出遊意願低,國內旅遊市場是低迷的,產業代表面對可預期的業績下降收入銳減,大多希望在政府能加碼延長補助到農曆年前,這樣真的好嗎? 潮水退去,回到基本面,台灣的經濟大環境的不佳,一例一休年金改革後國民消費意願的降低,使得國旅內需基本盤支撐力不足,外國旅客成長緩慢加上入境後多留在台北附近停留,觀光業的營運自然表現不佳。 這些是根本問題,也要從根本解決。
陸客市場的根本問題 蔡政府執政三年多陸客來台緊縮議題一直是大家經常討論的顯學,即使在這樣緊繃的兩岸關係下,大陸來台旅客仍佔台灣入境旅客人數三成多,依然是第一大的客源,所以維繫好兩岸和平是對台灣觀光產業經濟發展最重要的課題,甚至不只是觀光產業,乃至台灣整體經濟發展,都是重要課題。所以陸客市場根本問題就是政治問題,只能政治解決。
自我體質的根本問題 觀光休閒產業是消費末端的非民生必須產業,對於景氣的敏感度很高,經濟環境的不良導致消費意願降低,首當其衝的便是內需市場,加上廉價航空的興起,國人出國旅遊成本降低,交叉影響下,國旅市場已經連續兩年呈現下滑現象,而出國旅行人次卻屢創新高,導致我們在觀光產業上處於出超現象,所以政策方針應該以加強對海外市場做大力的行銷推廣,但是台灣的觀光缺乏國家級的戰略政策,政府對於能賺取外匯的入境旅遊市場態度仍然保守投入資源不足,南向政策對東南亞人士來台簽證寬鬆政策,還是過於保守。
我們由觀光業的牽頭產業旅行社的營業業態發現,台灣將近3000家旅行社,九成經營台灣人出國,從事入境市場的旅行社大約僅占一成,由此得知,產業政策應該轉為鼓勵從事入境旅遊市場。以馬來西亞政府鼓勵從事入境旅遊市場發展為例,馬來西亞的旅行業,每年接待入境旅客人次達到政府設定標準後,可以免除年度百分之二十六的產業營利稅,亦即台灣的營業所的稅,這樣的措施可以有效的引導產業往入境市場靠攏。
在整體觀光產業結構上可以比照日本訂定觀光立國政策,訂定觀光基本法,以日本發展入境的幅度在2010年到2019年十年間入境日本旅客從2010年的1000萬人次到今年2019年可望突破3500萬人,台灣設定到2030年要達到2000人次的企圖心太低。 希望未來政府能投入資源協助觀光產業升級,設立國家級的觀光人才研訓中心,廣育觀光人才,將觀光業比照科技業扶持並將觀光局位階提升至觀光部,提供更多的人力與預算面向全世界爭取客源,在主力客源國廣設行銷據點,並請民航局在二線機場能開放天空讓各國航班能便利申請航線航權,建設港口設施爭取國際郵輪泊岸台灣。
畢竟觀光業是不會出走的產業,是能為台灣創造外匯收入的產業,也是世界各先進國家在製造業外移後主力發展的產業,觀光業應該是台灣的明星產業,不應該像現在被大家稱呼為「觀光慘業」。 而觀光業要成為「明星產業」其中最重要的是觀光基礎設施的大建設,以2030年十年間達到入境4000萬人次,進行規畫打造各面向的食住行娛購基礎接待設施,也都不是一個三級單位觀光局有能力辦到,這些都是長期的國家級基礎工程,或許不能像補助案短時間看到人氣,但是朝這個方向走,我們的產業體質一定會變強壯。補助是鴉片,吃久了旅客會期待,業者也會期待,吃的時候精神奕奕,上了癮斷了藥,都是痛苦,慎之。
2019.10
春燕歸否?台灣觀光產業之下一步
曾幾何時六大新興產業中的明日巨星觀光產業,在現在兩岸關係冰凍後,陸客來台人數銳減,在商總發布的「2017年產業建言書」直批政黨輪替後1年多來,過於冒進各項改革,進而創造出旅行,旅館,遊覽車及不動產這四大「新興」慘業,商總理事長賴正鎰更直言,這新4大慘業是「沒有最慘,只有更慘。 」 而四大新興慘業中,觀光業居然佔了三項,雖然政府大力推展新南向政策,但似乎成果仍然有限,台灣觀光產業的下一步究竟該何去何從?
有人常常問我:「一定非要接待陸客才能讓觀光業發展嗎?」「觀光業不都被資中一條龍壟斷了嗎?」,「台灣人根本不會賺到錢,只賺到辛苦」,「政府說目前不是來台觀光人數都有成長嗎?為什麼又說觀光業不景氣」。甚至網路上常有人說(路克)不來台灣了,連空氣都變得清新了 這些聲音很多似是而非,甚至有些是風涼話真相又是什麼呢
真相是來台觀光人次確實有成長
觀光人數104年1044萬,105年1069萬,106年1074萬,年年維持在千萬觀光大國,每年都小幅成長10幾萬人次。這樣觀光業在喊不景氣的人,是不是自己經營方針有問題呢?是不是只單靠陸客,自己雞蛋壓在同一個籃子上,怎麼有資格出來喊冤,真是討拍。
真相是:總數是小漲,但是來台旅客結構變化大,產值變低了,供應量也增加了
陸客來台自104年的418萬,105年的351萬到106年的273萬人數直直落,而日韓泰菲越等都有年年增加。都是來台旅客差在哪裡?來台天數與消費力以及來台旅行的區域,加上旅宿供應量年增10%。這些原因造成了死亡交叉點。
來台天數
陸客平均來台停留7.5天,日韓泰菲越等平均來台停留4.5天,也就是消失一個陸客,在使用旅宿業房間數減少435萬間房,遊覽車使用減少百萬天,
餐廳用餐
435萬人用餐,其他的導遊,零售禮品業等都跟著減少,甚至連洗床單的洗衣廠都減少435萬床備品清洗。觀光業面向之廣深入百業。
消費力
陸客消費力與日本客在伯仲之間,東南亞客的消費力僅陸客七成,在觀光收益天數又比較長所以消失一個陸客要靠東南亞客源2個才能抵一個陸客。但是沒有任何公部門願意公佈產值消退的觀光數據,只是不斷的說明人數增加。
來台區域頭重腳輕
陸客7.5天以環島為主,日韓泰菲越歐美等客源4.5天,80%停留在台北,所以中南部花東地區瞬間旅客消失,自然感受很強烈。台北都會區相較感受不深。
旅宿業不斷成長
旅宿業到109年前,每年新落成營運的旅館民宿房間數都會以10%的速度增加,這些是在觀光業名列六大新興產業時,各方資金投入新建,這些已經投產的計畫將在未來一一加入市場,但是客源沒有一年成長10%,反而是勉強維持,年度總使用房間數又下降,自然造成住房率降低,自四五星飯店開始帶頭房價下修,其他中小旅宿業也只能跟進,所以整體住房價應聲年年降,產值年年低,連知名的六福皇宮酒店也在苦心經營20年後,含淚宣布營收未達預期不堪長期虧損,於今年年底吹熄燈號,真是聞者傷心聽者流淚,試問六福集團是一條龍壟斷的嗎?五年前六福的營收表現讓其股價是屢創新高的。
上開幾項原因很難跟民眾解釋清楚,所以就會出現很多質疑的聲音。如果將台灣看成一間公司,保持大客戶,養大小客戶,應該是經營的基本之道。可惜大陸一年出境人次破億,各國競相爭取,紐約時報更以「21世紀全球觀光業的大蛋糕」來形容陸客市場,而陸客來台人次僅佔其出境人次2.7%,看到不免覺得可惜。
那麼台灣觀光產業的下一步究竟該何去何從呢?新南向可以如何發展呢? 旅館民宿業不斷快速成長,但是國際客源成長緩慢,每年都平均以小漲20萬人做收,國內旅遊人次因受經濟不景氣緣故而人次衰退,加上非法日租套房房間總體供應量竟然超過合法業者的供應量,真是雪上又加霜。而取締非法日租套房成了產業最大的心願,各地方政府確實也有在查緝,但是他們藏身民宅之中,查緝舉證非常困難,最認真查緝開罰,開單數目與金額的榜首是台北市觀傳局,稽查人員為了查緝被告入侵民宅,或被拒在門外不得其門而入無法舉證查緝,這樣的冒著極大風險的執法,也真替這些基層人員叫屈。
看看日本又是怎麼管理的呢?日本因為觀光客倍增,旅宿業客房嚴重短缺,開放都市的日租套房可以經營,並訂定「民泊法」,於今年3月15日開始受理申請執照,並且日本政府已經與全球最大的民宿訂房平台的Airbnb達成協議,今年6月15日起,沒有在該網站上登錄合格執照號碼的民宿,系統將強制下架,證照資料也會與日本政府主管機關的資料庫透過API串接核實。
源頭管理才是有效積極的作為,如何用政府的力量使全球性大的平台業者,不准刊登無證照的業者,這樣的查緝工作至少減輕三分之二的量,將非法業者趕出市場,絕對會讓現行合法業者生計有保障,因為非法業者至少吃掉市場3成以上的產值。
保持大客戶,養大小客戶
到目前為止來台旅客仍然是陸客人數273萬人最高。但要如何保持住不再往下掉呢?兩岸關係是最重要的一環。關係一緊繃,陸客人數就急劇減少,而首當其衝的受害者就是台灣觀光產業,加上觀光產業涵蓋餐飲,住宿,交通,娛樂,零售購物等面向,從業人口超過百萬,這種傷害猶如一個人遭遇大範圍擦傷,很痛,看起來很恐怖,但不致命,因為觀光業一年總產值大約在8000億台幣,下滑一些對台灣總體經濟不是致命傷害。可是,兩岸關係的緊張將嚴重阻礙台灣經貿的區域整合,甚至造成整體經濟上的停滯或倒退,這就像一個人內出血,雖然看不見也不會痛,但嚴重時有可能造成死亡,這點就很恐怖了。所以,改善兩岸關係,不只對台灣觀光產業好,台灣的百行百業都會因此受益。這是對現在政府長期而高遠的期待,或許在2020年內做不到,但是具 的民間交流還有加強對自由行來台開放城市的觀光宣傳,並且簡化入台簽證的辦理門檻,降低辦理入台證一年多簽的門檻以鼓勵提高來台陸客的重遊率,實施在台北高雄轉機的陸客24小時免簽入境,都是有效的方法。
而養大東南亞的小客戶就要更多的資源投入與政策工具了,這二年的確看到因為針對泰國與菲律賓旅客來台免簽,路上多了許多泰國與菲律賓客源,但是反觀韓國因為薩德事件影響,大陸民眾不願再去韓國旅遊了,跟台灣一樣陸客人數直直落,韓國當局為了彌補觀光收入的損失,韓國一口氣給東南亞5個地方的民眾實行免簽到韓國。馬上東南亞客湧向韓國而台灣卻無法做到這麼大的力度,而目前大家最愛標榜學習的對向日本呢?日本在101年時入境日本的國際觀光客一年800萬,與台灣是相同的數字,到了106年日本已經來到2600萬人次,而台灣卻只來到1074萬,一個五年漲3倍,一個五年漲2成,高下立判,日本將觀光立國定為國策,並針對東南亞各國給予免簽待遇,泰國一年赴日人數突破百萬2020年預計入境日本會突破5000萬人次,台灣呢?執政2年,開泰 與菲律賓免簽來台,開放速度實在太慢,業者來不及轉型先退場一堆了。
開放東南亞各國入境中南部花東離島機場免簽證,並搭配獎勵航空包機航線,可以立刻補充客源,並且一次解決中南部花東市場觀光客消退的衝擊,此種政策工具,不需向國庫伸手要錢補貼旅客來台的住房,吃飯,人自然會進來,並且是進入到需要幫忙的區域。
不是做生意要靠政府,做生意靠的是自己的打拼,但是政策的好壞,開放或緊縮,就是政府該負的責任,日本韓國能積極開放,有效管理,而台灣的政府太保守,每每以開放東南亞免簽會造成入境旅客非法滯留,跳機不歸,變成國安問題為由不開放免簽,觀光客跳機查緝是管理問題,不能因為怕管理不好就不開放,日本韓國的收入水準遠超台灣,真要跳機非法打工,也不會選在收入低的台灣跳機,人家敢開放能管理,反觀台灣呢?新南向的口號喊的震天嘎響,政策執行面實際上卻拿不出手,我以一句順口溜來做為總結「講出來嚇死人,拿出來笑死人,一轉身不見人」來形容現況,政治口號嚇死人,政策改革笑死人,政務官員一下就不見人。台灣的觀光,沒有國家級戰略,沒有發展觀光國策,就會變成這樣。
20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