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是爲了前行!

海南島示意圖與本事件無關翻攝自海南島旅遊局

海南島示意圖與本事件無關翻攝自海南島旅遊局

時光像奔馳的列車,一晃眼我來到這塊美麗的寶島已住滿21年,剛從海南嫁到了台灣時對環境的陌生,到現在的熟悉;從剛開始對生活節奏的不適應,到現在的合拍。而細數這些年幸福的台灣生活,才發現是感激、包容、自由、人情味,構成我生活的主題。

回首這一路上從陌生到熟知的路程,心生感慨。如酒,用坦誠去喝,越喝越香;茶,用情感去品,越品越濃;情,用真誠去感越感越深。

如,政府對新住民的接納與照顧,良好的福利待遇,讓我剛到台灣時得到很多資源幫助,快速適應台灣的生活,並提供諸多的學習機會。原本只是小學的學歷的我,漸次讀到了大學,不僅汲取了很多新知識,還學會了很多新技能,拿到了志工證明、美容執照、導遊執照和保母執照。讓我既豐富了自己的技能,也增添了許多生活樂趣。 曾有人說“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的確,小小的台灣島,卻飽含友善與熱情。

每次外出時,雖有手機里安裝的google Map,但在找路時卻更傾向於直接問路人—耐心的指引之後,有時還有貼心的關懷,生怕我這外地人在台灣有什麼不適。其實,這種美是由內而外的素質美。

台灣服務業以從業人員服務態度之優良而著稱,其中又以郵局、醫院的服務尤為人津津樂道。 我每次去郵局時,寄信挑郵冊自己都覺得麻煩,郵局裡的工作人員卻總是不厭其煩地幫助我, 具體到一句話、一個詞,多一點慈悲,少一點冷漠,就能給別人很大安慰。

來台灣二十幾年了有一種力量所打動, 它是一股溫馨的情感,是一種發自內心對他人的關懷,是一種被稱為“美食和人情味”的感動。 心路漫漫、思念漫漫,回眸,是爲了前行。

因父親常年勞累體力不支而摔倒住院,躺在加護病房的父親身體狀況每況愈下,遠在台灣的我心急如焚,自然是捨不得讓他獨自面對病痛,所以選擇回到了故鄉,照顧家父。

可是一場无情的疫情让我隔离了整整一个月时间,很遗憾连父亲的最后一面也沒见到,所以我只能放下在台灣的一切,帶著小兒子回到了海南。

原本想說在海南待半年就要回到台灣,但礙於疫情的關係決定將小兒子留在海南讀書,所以,今年2022年,我選擇回到了家鄉—海南,選擇回到家鄉定居,是想讓小兒子在大陸上小學,因為台灣與大陸的教育方式不同,台灣的教育多元化且開明,但大陸則是選擇激進的分層教育,再加上因為大陸人口眾多,若是要上學並不像台灣這般的容易,而我希望我的小孩能更有競爭力,所以才會希望他留在大陸唸書。

另外,還有一部分原因則是單獨一人在台灣帶小孩確實不方便,所以回來海南後,有家人可以幫忙,生活也能過得比較輕鬆。 李安導演的一句話“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說的就是這滿滿的人情味。

台灣,景色確實不能和大陸秀美壯麗的景色相比,去台灣看的是人文。

有人情味的地方總讓人感覺溫暖,會讓你留戀,我想人情味應該是一個城市最好的標籤。我雖然回到了故鄉—海南,但我也絕對不會忘記我另一個家—台灣,有著優美的環境、豐富的文化和濃厚的人情味的福爾摩沙!

作者:春麗 ( 台灣媳婦,現居海南 )

以上觀點不代表本社立場

在台生活感受與大陸有何不同

示意圖與當事人無關 / 資料照片

示意圖與當事人無關 / 資料照片

依稀記得2015 年我剛到台灣的時候,被台灣人的熱情所感染,被台灣的山水美景所吸引,慢慢的就愛上了這片土地-寶島台灣。

作為一名在台灣讀書多年的大陸學生來說,兩岸的生活是有一定差異的,我就分兩點來談談這些年在台生活的感受

校園生活篇

清楚的記得在我初入教室時看到在教室吃便當的同學,已經上課不用打招呼就直接離開教室去衛生間的同學,我滿腦袋的疑問,後來我才知道原來在這裡,除非老師要求不可以在教室用餐外,學生都是可以自由在教室用餐。在這裡聽講座,大多時候也是有便當的,可以一邊用餐一邊聽演講。

而在大陸讀書,我的印象中這是不被允許的,更別說還有免費便當這等好事啦。 我曾經在大陸的學生會,同學們之間互相幫助,團結有愛。

但是在學生會做事的過程所感受到的是上下級的傳達與執行,這一點與台灣是有很大差異的。台灣的社團和大陸不同的是在這裡大家都是自由平等的,任何事都可以互相討論商量。

日常生活篇

提到生活,無非就是衣食住行,作為一名吃貨我就主要講一下飲食上的差異。台灣的特色-夜市,台灣夜市以台灣小吃聞名,夜市充斥著各類特產與小吃美食,據我了解不論是學生族、上班族還是遊客們都愛夜市小吃,在夜市不必西裝革履,穿戴整齊,可以人字拖短褲T 恤自由的在夜市攤位前吃著美食。我宿舍旁邊便是夜市,閒來無事我就會去夜市覓食,享受著寸土寸金的台北市的煙火氣,美哉美哉美哉!

而在大陸與其媲美的便是夜間的大排檔了,夏日的傍晚三五好友點上一扎生啤配上小龍蝦,那滋味也是一絕!

在台灣生活久了自然會想念家鄉的食物,而在這裡都找得到,不論是江浙菜、東北菜、川菜、雲南菜等等,除了價格貴了一些,但味道是很正宗的。台灣的包容性很強,不僅有大陸各地的美食,也有隨處可見的東南亞風味餐廳、日料、韓式餐廳等各國料理。

像我這樣無辣不歡的人,到灣灣朋友家做客,就會發現台灣真實的住家日常飲食跟我們比起來就很清淡,或許是他們稍微比較注重養生。

已經兩年沒有回大陸了,我記得之前每次回大陸一段時間以後再回台灣,就會有些許不適應。因為在台灣主要還是現金消費,這與在大陸帶一只手機就可以出門截然不同。

與我這類經常丟三落四的人來說著實不夠友好呀,在學校食堂吃飯我還是習慣線上支付,可以用街口、台灣支付等app,但是出門就一定要帶錢包了。

在大陸好像所有的事都可以用手機解決,而在這裡是離不開便利店的。台灣便利店幾乎到了走兩步就有一家的情況,我曾經想過為何台灣不像大陸那樣快速的發展線上支付和外送呢。

後來我想大概就是因為台灣地方小人口密集,如果說我今天只是需要買個便當,那我出門也許不僅是買一個便當,可能會買杯飲料或者買點別的什麼,這樣也是帶動了周邊消費。

灣灣美麗的風景、乾淨的街道、友善的灣灣好友、良善的師生關係、良好的學術氛圍等等這些都是我會選擇來到台灣讀書生活的理由。

作者: 無尋 大陸在台學生,現居湖南

以上觀點不代表本社立場

一場車禍之後我總結了台灣與大陸交通環境的幾點差異

示意圖與本文無關 / 影像:聯合報

示意圖與本文無關 / 影像:聯合報

我來台灣一年了,因為工作主要是寫作,平時出門時間不多,而且因為沒考台灣駕照,沒有在台灣開過車,所以對台灣的交通狀況感受不深,但是去年11月底,我出了一場車禍。

這場車禍讓我百感交集、刻骨銘心,從此我開始關注其台灣的交通狀況。 這場車禍可以說是一場飛來橫禍和無妄之災。

當天晚上,我跟先生看完電影,決定步行回家,在距離家約400米的一個路口,在行人號誌燈變綠後,我們正常地從斑馬線過馬路。

可是我們剛走到斑馬線中間,就見一輛左轉車向我們駛來,我還在好奇他在搶什麼的時候,我這輩子都忘不掉的恐怖一幕出現了——他突然加速向我們直衝過來,就像黑幫電影裡的殺手尋仇情節一樣,那一刻我腦袋一片空白,第一反應是這司機是故意要撞死我。

一切來得太快,我們根本來不及躲閃,只聽“砰”一聲悶響,我先生被撞飛幾米遠,後腦勺著地躺在地上。隨後就是我,車的保險杠狠狠撞上我的左腳,我瞬間倒地,當時腦子裡已經在放走馬燈了,心想完了。還好,車在撞到我之後停了下來。

隨後,嚇得不知所措的司機從車上下來,不停道歉。 我先生也回過神來了,大罵”你在幹嘛?“ 我的左腳當場就疼得動不了。

而接下來發生的事情,才真正讓我終生難忘。 司機停車後,馬路對面有輛等紅燈的大貨車司機忍不住伸腦袋出來,為我們打抱不平,大聲斥責肇事司機:“你在做什麼?人家在斑馬線哎!”

隨後,路過了幾個機車騎士,提醒司機把三腳架拿出來,以免我們再二次受傷。

然後,司機也在我們催促下拿起電話報了警。

這時,關心我們的陌生路人越來越多,在等員警和救護車的過程中,有好幾輛機車女騎士看見我們倒地後,立馬下來,把車停在我們身邊圍住我們,還問我們要不要幫忙報警。

她們一直守護著我們,直到救護車和員警到來。 我至今都非常感謝這幾位熱心的路人,這場車禍沒有給我留下很大的心理陰影,很大程度上都是因為這幾位熱心路人及時地給了我安慰和力量。

後來救護車來了,把我們送到醫院,交警來醫院做了筆錄,我第一次體會到台灣的車禍處置程式。

當時我就在想,如果這個車禍發生在大陸,會是怎樣? 大陸這幾年因為私家車急速擴張,電動車數量高速增加,也是個車禍頻發的社會。我經常在路上看到小型車禍,但是,我幾乎沒有看到有人像台灣這樣向陌生人伸出援手,雖然圍觀的人不少。

我想有幾個原因,一是台灣的人情味本來就特別濃厚,二是大陸出現過太多扶老人被訛詐,以及太多“碰瓷”(假裝被撞以訛詐汽車主)的現象,社會信任值比較低。

大家也許會遠遠看著,會幫著報警,但是不會敢靠近,人之初性本善,大陸人可能沒有失去善的本性,但是善的成本太高,看似冷漠的背後,其實是幫助陌生人的高風險和低回報率。

我後來又查新聞,發現不管是大陸還是台灣,汽車轉彎不禮讓行人,都是發生得最多的不文明行車行為之一。

其實兩岸對轉彎都有明文規定,大陸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第四十七條第一款規定“機動車行經人行橫道時,應當減速行駛;遇行人正在通過人行橫道,應當停車讓行”

台灣的《道路交通安全規則 》規定:行經設有彎道、坡路、狹路、狹橋、隧道、學校、醫院標誌之路段,道路施工路段、泥濘或積水道路、無號誌之交岔路口及其他人車擁擠處所,或因雨霧致視線不清或道路發生臨時障礙,均應減速慢行,作隨時停車之準備。在斑馬線撞行人,兩岸的法規裡,駕駛人要承擔此次事故的全部責任。

那為什麼這麼多車還是不減速呢?我發現兩岸的情況不同。

在大陸,其實一線大城市都比較有轉彎禮讓行人的習慣,因為幾乎每個路口都有監控器,而且違規會嚴格重罰,再加上訛詐案——所謂“碰瓷”頻發,大城市的汽車相對文明,生怕惹上事。

但是二三線的城市就不一樣了,尤其是堵車嚴重的城市,錯過一個轉彎燈,可能就會被堵很久,所以很多車喜歡加速轉彎。

而在台灣,碰瓷並不是常見的詐騙手法,所以司機比較沒有“行人可疑”的擔憂,少了很多“被訛詐”的壓力;另外,因為台灣人普遍喜歡騎機車出行,在臺北以外的城市,馬路上行人很少,所以很多汽車在過路口和轉彎的時候沒有注意行人的習慣。

我的一個朋友,她男朋友是個英國人,在台灣住了10年,至今不習慣台灣的汽車不禮讓行人的做法,爲此從臺北搬到花蓮。前年他去到日本,過街的時候因爲遠遠被司機停下來禮讓,他竟然感動得熱淚盈眶,絲毫不誇張。 當然,兩岸的交通也各有各的特點。

大陸的交通也有先進的地方,比如很多馬路是新修的,非常寬廣,人行道、機動車和非機動車非常明顯的區分,人行道非常寬,大家各行其道,通常不會出事。

而台灣因為大部分的城市道路狹窄、擁擠,白線內的人行道很多時候被默認為停車格,導致行人不得不走上機動車道,非常危險。 另外,近幾年,大陸全國出現大量的共用單車,可以隨取隨停,非常便利。

臺灣也有共用單車,但是騎車的人少,而且只集中在大城市,更是只能定點取停。

還有,中國現在幾乎所有一線城市,省會城市都有地鐵。台灣很多城市也都有捷運,臺北、高雄、台中、桃園都有。

但不同的是,中國任何一個地方坐地鐵都要安檢,全部參照登機標準;台灣任何地方坐捷運都不需要安檢,高鐵台鐵也不需要,出行氛圍自由。 這些都是兩個社會形態在交通上的體現。

近幾年,我發現上述的這些問題,台灣也在努力改善,未來希望能夠看到更好的城市出行環境。

以上觀點不代表本社立場

作者 : 成都自由作家/台灣媳婦

上官亂

大陸部落客原野花開旅遊台灣期間造訪東海大學

大陸部落客原野花開旅遊台灣期間造訪東海大學

臺灣,是一縷淡淡的鄉愁

曾經有一個朋友問我:“臺灣在你心目中是什麼?”我說:“那是一縷鄉愁。”他很不解,因為那並不是我的家鄉,何來鄉愁?我說鄉愁並不一定是指對家鄉的思念和回憶,它是你內心深處對某個地方獨特而難忘的情懷,就好比三毛第一次看到撒哈拉沙漠,確定那是她前世的鄉愁一樣,臺灣也是我前世的鄉愁。

無數次想過去臺灣,但因為戶籍的問題不能自由行而放棄。去年我煞費苦心把戶口從佛山遷到深圳,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為了臺灣自由行。籌備多時,調好假期,在這個春意盎然的季節,我終於踏上了臺灣的自由之行。 下午從深圳蛇口港坐渡輪40分鐘到香港機場,再從香港機場坐飛機到台中,一路順風順水。

當晚我住在台中,台中是臺灣中部的經濟、交通、文化中心,建於清朝,是個歷史悠久,充滿文化底蘊的城市。歲月的洗禮為這裡留下了許多歷史古跡和宗教建築,截止至2013年9月統計,台中市共有古跡41處,歷史建築88座,是名符其實的歷史文化之城。

在眾多歷史建築中,宗教建築佔有很重要的地位,而我最敬仰的宗教建築是位於東海大學由著名華人建築大師貝聿銘設計的路思義教堂,稍後在參觀東海大學時我會寫到。

晚上安頓好住處,我去台中著名的逢甲夜市逛逛,聽說那裡的小吃遠近聞名。 夜市是臺灣特殊的飲食文化,從北到南,都有紅紅火火的夜市,各有不同的特色與風味。相比臺北的士林夜市以遊客為主,這裡的夜市起源鄰近兩所大學的學生客源,物價消費水準相對較低,在這裡能享受到便宜又大碗的各式美食,鹵肉飯、魚蛋、大腸包小腸、汝味、奶茶、水果茶、豆漿,應有盡有。還有各式各樣的T恤和琳琅滿目的包包、帽子、小飾物…… 在眾多的美食當中,我最喜歡的還是鹵肉飯,入口即化,又香又綿,肥而不膩,一碗鹵肉飯才35台幣(折合人民幣7元),真是物美價廉。深圳也有鹵肉飯,我樓下就有一家,據說也是臺灣人開的,28元一碗,愣是沒有半點正宗臺灣鹵肉飯的味道,還貴得離譜。 除了品嘗美食,我這個平時從來不怎麼穿休閒裝的人居然買了五件T恤,因為太好看了,180台幣一件(折合人民幣36元),還買了兩頂帽子和一堆的飾物:髮夾呀、頭巾呀、手袋呀……,真是收穫滿滿,晚上回去已經十一點了,一覺睡到天亮。

第二天一大早,我便去傾慕已久的東海大學遊玩。我有大學情結,喜歡去各個風格迥異的大學逛逛,比如去北京我就在北大和清華逛了一天,而櫻花盛開的季節我特意去了一趟武大,前年帶我爸媽去廈門,在廈大逛了半天。這次來台中最想去的就是東海大學了。

東海大學(Tunghai University),簡稱東大,是臺灣地區頂尖的私立綜合大學,素有“臺灣最美大學”美譽,據說電視劇《流星花園》就是在這裡拍攝的,而郎咸平、蔡康永都是東海大學的知名校友。 該校是國民黨退守臺灣後,中國基督教大學聯合董事會為傳承包括燕京和金陵在內的大陸13所知名教會大學之優良傳統而在臺灣撥款建立。它催生於內戰烽火,藉由悠遠的民國遺風與學術傳承,飽含博雅學風的璀璨光華。 坐車來到東大,我從東大的後門進去,沿著林蔭小道往上爬,整個學校像一個森林公園,教學樓、宿舍都隱藏在樹林盡頭或山坡之上,鬱鬱蔥蔥,清幽淡雅。校園裡有大量古樸雅致的唐代風格校舍,灰瓦白牆,錯落有致,好像佇立在電視劇的古老歲月裡,微風吹過,粉紅色的櫻花紛紛飄落,美得讓人發呆…… 路過一教研室,我看到門口種滿了花花草草,姹紫嫣紅,煞是好看。而格子窗戶上隨意地放了幾本書,擺放著各種小飾物,有綠植、可愛的公仔、好看的風鈴以及“神祝福你”的木匾。

窗戶的兩側則懸掛著“花香不在多,室雅何須大”的竹匾對聯,好文藝啊!這該是文學教研室吧。 走了大約半小時,終於看到了著名的路思義教堂。路思義教堂沐浴在陽光下,周圍綠草如茵,其獨特的設計、美麗的曲線散發著令人震撼的美! 路思義教堂是美國著名的《時代雜誌》、《生活》雜誌創辦人亨利路思義(Mr. Henry R. Luce)先生為了宣揚福音並紀念父親路思義牧師(Mr. Henry W. Luce)而捐款興建的,是亞洲乃至全球聞名的後現代主義宗教建築。 貝聿銘先生起初想用磚砌哥德式的建築,但因臺灣多地震而取消此意,後來由陳其寬以六角形底座像“倒船底”的形狀,逐布修正形成現在的教堂造形。外觀由四片面組合,於屋脊分開,構成一線形天窗,四片曲面之屋基與屋脊,兩邊為直線,所形成的曲面,稱為圓錐體(Conoid)雙曲面,使屋簷曲線更具有美感。

整個教堂是沒有任何樑柱的曲面設計,這獨特的外觀令人嘖嘖稱歎!不愧是大師作品。聽說很多人的婚紗照都到這裡拍。我也在教堂前拍了幾張,留作紀念,想想在這裡讀書的學生每天都能看到如此充滿藝術感的教堂,真的好幸福啊! 看完教堂,沿著下坡路一直走,看見東海大學農牧場。

東大的農業系非常有名,學校裡有自己的牧場,還有一系列的農產品商店,牛奶,霜淇淋,優酪乳應有盡有,且都是新鮮的高品質,冰棒22台幣(折合人民幣4.5元)一根,一大瓶牛奶只要98台幣(折合人民幣19.6元),新鮮又好喝。 從東大出來,已是中午,吃完午飯,美美地休息了一會,下午去了台中附近的勝興老街和勝興火車站。

我是鐵道迷,綿延的鐵道總給人無限的想像及希望,無論是歸鄉的遊子或者出遊的旅客,一節節車廂承載著乘客的絮絮叨叨,而車站更是承受著離別情愁與重逢的歡樂,所以對於鐵道我有一種特別的迷戀。臺灣有著各式各樣的車站,包括木造、巴羅克式、扇形車站等。勝興火車站是臺灣鐵道迷必來朝聖的一個可愛小站,興建至今已有九十餘年的歷史,建於清光緒29年(1903年),站內月臺有一座紀念碑,海拔標高402.326公尺,為臺灣縱貫鐵路最高點。整棟建築以木頭為建材,沒有用一根鐵釘,經過近百年歲月卻還能屹立不搖。

來到勝興火車站,已是下午四點,遊人很少,小小的火車戰,全山環繞,木造的外觀,綿延的鐵道,洋溢著濃厚的日據時代風味。我在鐵軌上走走,挺帶感的,夕陽下,桐花散落一地,很安靜,卻也有一種“枯藤老樹昏鴉,斷腸人在天涯”的淒美…… 晚上在勝興老街吃了一餐客家美食,這裡的客家人很多,相傳是大陸梅縣過來的,聽到他們的客家口音,頗為親切,因為我媽媽也是客家人。 晚上枕著山風,就著點點星火,沉沉入睡,夢裡回到了遙遠的故鄉,溫暖而踏實.......

作者:原野花開

以上觀點不代表本社立場

【陸配阿亂】一天確診六萬,台灣沒封城,沒停工,沒禁堂食

陸籍配偶新住民上官亂談台灣疫情,客觀闡述事實,條理分明深入
以上觀點不代表本社立場

陸妹震驚台人用餐習慣!舉7點兩岸差異引共鳴

影片授權:廖小花
轉載自東森新聞
以上觀點不代表本社立場

示意畫面與當事人無關

示意畫面與當事人無關

廣東陸生在臺生活—多元文化、快樂學習

高中畢業以後,我背上書包、帶上行囊,來到了只在書籍、新聞、報導、社群媒體中才看到的這篇土地——臺灣。

說來奇怪,當陸生朋友們詢問彼此當初為何來這裏念書的時候,有同學說他高中來臺參加過夏令營、有人講因為她高中曾追五月天,所以大學乾脆過來離他們近一點,平日裏念書順便看演唱會,只有我講不出個所以然,可能冥冥中就有一種力量讓我追尋...... 但萬事萬物一定有其緣由或者緣分,我思來想去,可能「臺灣」在我印象裏一直都很好,從小到大我們的新聞都是稱讚它、新聞講述的時候也會用「臺灣同胞」這個詞,所以一直有一種親切感。加之家裏人一直很鼓勵我來臺灣看看,尤其是我爸,他一直說,「中華文化的底蘊其實臺灣保留、發展得比較好」,所以,懷抱著憧憬,我踏上了來臺灣學習的路。

林清玄、林語堂、龍應臺、三毛、余光中、白先勇、金庸、古龍......這些我很喜歡的作家,到底是怎樣的環境塑造了他們蹙金結繡、璧坐璣馳的文筆? 胡適、傅斯年、蔣廷黻、餘英時、錢穆......這些民國時期經世致用、以天下為己任的學者所保衛、守護的土地,現如今到底蘊含著怎樣的傳承?

我所觀察到,臺灣的多元文化、性別平等、身心障礙人士的福利,都是做得較為前沿的。學校交流版上針對性平會的選舉,不同生理性別、不同性取向、還有跨性別的實踐者都踴躍參與、各抒己見,詼諧幽默的宣言、看似搞笑荒謬(反諷)的政見其實透露著學生們嚴肅、認真的治理理念。

在兩廳院購票時,發現有對於身心障礙者及其照護者的折扣福利,公車上會有輪椅專門擺放的地方,學校的心輔中心可供同學們免費預約......這些都透露著臺灣的教學理念、教學風氣、友善程度是非常先進的。 課堂上更是不用說,由於普遍是小班教學,所以老師關心每一位學生,若有問題可以跟老師預約office hour,接續討論。

其實,無論是大陸還是臺灣,中華文化的精神內核,都是相通的,一代又一代的思想追求、人文傳承、道德規範、文化自信的感知力和號召力,塑造了如今遍佈世界各地的、多彩樣貌的華人。

無論我們走到哪里,都要把這顆美麗的種子發揚光大。

作者:念問庸

大陸來台交換學生,現居廣東

以上觀點不代表本社立場

離開一天,都是一年,一甲子,一世紀。 落葉歸根,終有一天。臺灣,我的鄉,我的愁,我的夢。

2016年3月2號,我再一次踏上心中的第二故鄉——臺灣。當我落地松山機場,遠遠看到朋友向我招手,熱淚盈眶!飛奔過去狠狠抱住他說:我開始想念臺灣了!

這是我第四次踏上臺灣這片土地。根據以往經驗,在臺灣的時間永遠不夠用,好像異鄉的遊子,回家的時間總是不足。我常覺得,真的不是臺灣的土地在粘人,而是臺灣的人情味濃得化不開。沒想到,短短的三年內,我已經來臺灣四次了!

每來一次,我都加深了一層對臺灣的思念。我時常有種錯覺,我是在臺灣長大的!對於臺灣,我有依戀。記得我第一次到臺灣,是以學生身份接受臺灣觀光局的邀請,可是在大人們看來,我卻是個問題傢伙!雖然我是第一次來臺灣,可我卻對臺灣有種莫名的熟悉感!我常常會根據自己長久以來對臺灣的瞭解,帶領隊友們走一些小眾行程,不是很按照既定行程安排,因此常常被講說我不聽話。其實並不是因為看不起官方的安排,而是我內心真想再深一層地認識臺灣!想多看看一般臺灣同胞的生活方式,想多體驗臺灣同胞的旅遊模式。所以才會成為當時團隊的問題人物。我只想說,這是我對魂牽夢縈的臺灣一個最真誠的表達。

第二次入台,是2015年臺灣跨年,感謝臺灣觀光局,終於圓了我的夢——臺北101跨年煙火!整個行程以臺北為中心,小範圍擴散開來,不僅僅忠孝東路走九遍,更走了一般觀光客很難去到的西線山莊,和原住民們一起生活。在宜蘭傳藝中心學習製作傳統手工藝品、到福隆車站吃便當、騎行舊草嶺隧道。

記得那一年,我在苗栗,因為專注拍一張角度很美的照片,不小心踩空,從樓梯滾落下來。正在我疼痛難忍之際,急救藥箱、輪椅立即就位,只用了短短兩分鐘!我這才深刻感受到臺灣的以人為本,以及對旅遊人的貼心與服務。這種溫暖,是讓我深深難以忘懷的! 第三次走了許多好玩的臺灣行程,尤其是像宜蘭礁溪的溫泉、花蓮的泛舟,花東縱穀裡面的固定翼飛機,讓我飽覽縱谷及太平洋美麗的風光。還有山月村的原住民,真誠而熱烈的招待。

鹿野高臺飛行傘俯瞰縱橫阡陌,還有池上伯朗大道的天堂之旅、龍田有趣的單車騎行,欒山森林博物館,行程豐富、精彩、多元,再再令人難忘! 隨著來臺灣越來越多次,我知道自己真的愛上了臺灣!尤其2016年3月,我在臺灣整整呆了15天!

此次的旅遊重心,幾乎都放在台東!看到台東的旅遊業者,不論是飯店、餐廳、景點、膠囊旅館(新北)、旅人民宿都像家人一樣對我熱情款待!在短短的十幾天內,我遍遊了花東縱穀、台東市區、東海岸、知本等地區。我在綠島潛水,在三和飆沙,在池上騎行,到知本泡湯。我登上熱氣球,到鹿野品茗,體驗農村生活;到活水湖劃獨木舟、游泳;從小吃攤的麻辣臭豆腐到蚵仔麵線和綠豆蒜,從景區的一般餐廳吃到五星級飯店的貴賓宴,從膠囊旅館睡到五星級飯店,從露營車睡到小木屋,從國民旅遊飯店睡到陸客飯店……這讓我深刻體會到臺灣旅遊環境對大陸的友善,也加深了我推動臺灣旅遊的一種使命感。

所以,當我看到這次徵稿的時候,我深深地感受到,憑藉我對臺灣這片土地的熱愛,相信我可以很自然地表達出對臺灣的熱情。真心希望借由寫這篇文章,能夠報答臺灣同胞對我們的友善以及像家人一樣的溫暖,更希望借由這篇文章,宣導兩岸和平一家親。

雖然自2018年後,我已經有四年沒有去過臺灣了,但相信不久的將來,我還可以帶著家人朋友一起回臺灣,找尋曾經的記憶,還可以帶著女兒一起穿梭在臺灣的大街小巷,欣賞最美的風景!

愛臺灣的旅遊達人 雪梨

2022.04.27

以上觀點不代表本社立場

旅遊達人

雪梨

作者簡介:

雪梨,天津人,樂途旅遊專欄作家,媒體供稿人,臺灣觀光局特邀攝影師、真人秀旅遊達人。螞蜂窩、搜狐旅遊、我是達人、去哪兒網旅行家、行程規劃師、分享會主講人、攜程網問答專家,同程驗客、途家首席酒店體驗師。

常被國內外政府與旅遊局,及與多家航空公司、環球品牌酒店等活動邀請,為多家媒體供圖供稿。深度游走于北京、天津、上海等周邊地區及東北、內蒙古、四川、安徽、江浙、雲南、黔東南等地,拍攝大量風景、地貌、靜物及人像等紀實類攝影作品。 並持續深入拍攝臺灣生活系列紀實作品。受邀於各大旅遊網站、台旅會(交通部觀光局)、花蓮市政府以及台東各業者多次深入臺灣體驗並拍攝專題片。

熱愛旅行並擁有敏銳的洞察力與資訊捕捉力,擁有良好的文字功底與攝影技能,攝影作品有自己獨特的風格,主要以紀實攝影為主,喜歡定格生活中的感人瞬間。

作品曾刊於《TimeOut》《禪城商道》等多家報刊雜誌。 曾受邀參加線下旅行分享會、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校園沙伐旅線上分享會以及各種線上線下旅行分享會。